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 圖片
《北京北海和團城御苑》 
‧所屬分類= 古蹟的類型分類 > 園林

北海和團城位於北京紫禁城宮殿的西北部,這兩處園林都是我國現存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古代帝王宮苑。

北海自金代建中都時即開始興建離宮別館、亭台樓榭,名大寧宮,到金章宗時改稱萬甯宮,另外還堆築土山稱瓊華島。據史料記載,金世宗從大定六年(1166年)開始興建大寧宮,至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瓊華島上建離宮,並將北宋汴梁(今開封市)艮岳之太湖石置於島上堆疊假山,在島之最高處建廣寒殿。13世紀元統治者建大都時,其宮殿建設是以瓊華島和北面的海子(今積水潭)為中心進行佈局的。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住在廣寒殿,改瓊華島為萬歲山,其水域稱太液池。明、清兩朝北海、中海、南海合稱三海。明代在太液池北岸修築五龍亭;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廣寒殿舊基上建造白色的喇嘛塔,島亦稱白塔山,並將島南部的宮殿改建成永安寺等殿宇;清乾隆年間,除在環島四面建有亭榭樓閣外,又在島的北岸修建先蠶壇、闡福寺、萬佛樓、靜心齋等,在東岸修建濠濮澗、畫舫齋等,形成現今御苑規模。北海占地面積約68公頃,其中陸地29.3公頃,水面38.9公頃。

北海御苑的總體佈局是以白塔為中心,以瓊華島為主體。瓊華島山高32.8米,平面圓形,周長973米。山之南坡自白塔起,以永安寺為主體,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及配殿、廊廡、鐘鼓樓、堆雲積翠牌坊、永安石橋等建築,由永安石橋直抵團城,形成御苑的主軸線。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大多為歇山式屋頂,屋面琉璃瓦有黃、綠、紫三色,自山頂俯視建築群,色彩斑斕,極富園林建築特色。山之西為悅心殿、慶霄樓、琳光殿及存放清乾隆時摹刻珍品《三希堂法帖》的閱古樓,並在山麓間隨地勢點綴山石亭閣。山之北麓沿岸臨水有半圓形的延樓,東起倚晴樓西至分涼閣共六十間的臨水遊廊像一條彩帶將整個瓊華島攔腰束起,遊廊中部有漪瀾堂、道宇齋。山北坡岩石陡峻,石洞亭閣錯疊相通,回廊山峰白塔倒映水中,景色如畫。山之東從陟山門、石橋牌坊至智珠殿又是一條軸線,智珠殿內供文殊佛像,殿北有見春亭,亭北有清乾隆皇帝書“瓊島春蔭”石碑,此建築群為“燕京八景”之一。

北海東岸與北岸有多組建築,各具特色。東岸的濠濮澗,在嶙峋山石之間有一泓池水,池中置敞軒,有曲橋與岸邊相連,頗具自然情趣。濠濮澗之北為畫舫齋,是環繞方形水池對稱佈置的庭院,四面回環相通。北岸的靜心齋(原名鏡清齋)是一座園中之園,為清代皇太子來此園遊玩時的居所。入門為荷池,荷池北岸為堂,後臨山石,左右皆峰巒岩洞,池中有敞軒三間,名池泉廊,廊後倚牆,有山石環抱,為清乾隆年間的佳作。北海北岸還有許多宗教性建築,如小西天之東的九龍壁,用五色琉璃塊拼成九條龍,造型極生動。闡福寺前的五龍亭伸入海中,前後錯落佈局,五亭平面皆方形,亭頂則有所變化,中間亭子名龍澤,是重簷上圓下方式,東面澄祥亭、西面湧瑞亭則是重簷四角攢尖頂式,澄祥亭之東為滋香亭,湧瑞亭之西為浮翠亭,這兩座亭子則是單簷四角攢尖頂,亭頂琉璃瓦顏色也不同。

團城是帝王遊憩的地方,位於北海南側,為一圓形高臺,高約4.6米,周長276米。城的東西兩翼辟門,東門名昭景,西門名衍祥,門上有樓,入門有蹬道進團城。團城上的建築佈局是採用軸線對稱的手法。承光殿是主殿,位於城的中心,在元朝此殿稱瀛洲圓殿,亦名儀天殿,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修改名承光殿,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稱乾光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時又恢復承光殿原名。現存的承光殿是清康熙年間的遺物,平面正方形,四面出抱廈,重簷歇山頂。承光殿北面是敬躋堂,共十五間,沿北面城台形成環抱之勢。敬躋堂東側有古籟堂、朵雲亭,西側有餘清齋,由此齋曲折而西有沁香亭,亭後假山上有靜瀾亭,是觀賞北海的極佳位置。

北海和團城都是皇家御苑,在佈局上雖受江南園林的影響,但總體上仍保持著北方皇家園林的特點。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