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建福宮花園遺址》 Temains of Jianfu Palace Garden in Beijing

建福宮花園是紫禁城內的一座較大的花園,占地約4000平方米,原址為明代乾西四所、五址。乾隆小的時候,康熙命養育宮中,居乾西二所。“踐阼之後,升為重華宮。其後,漸次將四所、五所構為建福宮、敬勝齋等處,以為幾餘遊憩之地”。建福宮與西六宮的鹹福宮只一牆之隔,為新構建築的主體。在其北部和西側建有齋、堂、樓、閣數座,山石樹木,名花異草點綴其中,構成紫禁城中又一座皇家園林。此組建築以建福宮為主體,故稱其花園為建福宮花園,又因花園地處內廷西部,亦稱為西花園。

花園集宮、殿、樓、閣、齋、堂、亭、軒於一體,建築形式各異,又反皇家建築左右對稱格局,平面佈局靈活,具有新意,是紫禁城中一組風格獨特的花園。乾隆皇帝開闢這處“遊憩之地”,最初之意在於守制,但因“聖母大事,於暢春園九經三事殿奉安”,時乾隆帝居圓明園九洲清宴,而未能遂願。又元代太子住的興慶宮內有西花園,乾隆帝辟西花園,當有仿太子宮(重華宮)建花園之意,以彌補做皇子時的無園之憾。乾隆皇帝對這所花園的建造非常滿意,為此作了大量的詩賦,以抒情懷,並將其所珍愛的奇珍異寶收藏於此。裝滿了建福宮及其花園的許多殿堂。嘉慶時曾下令將其全部封存。1923年11月25日,建福宮花園毀於火災,這座瑰麗的皇家花園連同無數珍寶皆化為灰燼。

建福宮始建於乾隆七年(1742年),當年建成建福宮、靜怡軒、延春閣、敬勝齋等主要建築。乾隆八年(1743年),又將花園西側圍牆西移,拆去英華殿的東跨院,使花園面積增加了近600平方米,並依西牆建起了凝暉堂、妙蓮華室、玉壺冰等建築。其後的幾年中又相繼建成碧琳館、慧曜樓。由於不斷地添建、改建,有的建築則顯得較為擁擠而勉強建成。儘管如此,建福宮花園建成後,成為當時紫禁城中第二大花園,景色美麗,環境幽雅,倍受乾隆皇帝的喜愛。乃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營建甯壽全宮時,甯壽宮花園的北部基本上是仿照建福宮花園建成。現建福宮花園雖已不存,但在甯壽宮花園中卻可以找到它的形,欣賞到它的美。

建福宮花園總體佈局是以延春閣為中心,從平面看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以軸線貫穿南北,從南至北依次為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存性門、靜怡軒、慧曜樓。靜怡軒曾是建福宮後的寢宮,前有存性門及兩側的圍牆與建福宮相隔,西側又有遊廊與花園相連,因此多列為花園部分。西半部在建福宮的西北,以延春閣為中心,形成向心形的佈局。延春閣北為敬勝齋,西為碧琳館、妙蓮華室、凝暉堂,西南有玉壺冰室,南有呈半月形的疊石堆山和山上的積翠亭,東側為遊廊,東北為吉雲樓,均面向延春閣,突出了延春閣的中心地位。

延春閣平面呈方形,四面各三間,帶有圍廊,重簷四角攢尖頂。閣外觀兩層,內有一暗層,實為三層。延春閣在花園眾多建築中可謂體量高大,不過北有敬勝齋相伴,南有疊石相依,又不覺孤立;加之重簷攢尖頂,雖高而不單,雖廣而不疏。北邊的敬勝齋面闊九間,東五間與延春閣相對,西四間偏在一旁,估計是西牆西移後添接的。齋為乾隆帝寫詩賞畫觀景之地,齋內分上下兩層。東五室有門與西四室相通。齋前東有山石,西有院牆,垣西為碧琳館。碧琳館面東,為上下兩層小樓,樓上有匾曰“靜中趣”。館南為妙蓮華室、凝暉堂,有聯曰“青蓮法界本清靜,白毫相光常滿園”,讀之聯句,如入佛門之地,不禁使人感到此處或為供佛之地,或為做佛事之處。凝暉堂內有小室稱“三友軒”,乾隆皇帝舊藏有曹知白《十八公圖》、元人《君子林圖》、元人《梅花台卷》庋軒中,松竹梅稱之為歲寒三友,深得乾隆帝的喜愛,遂以“三友”命軒名。後來在建乾隆花園時,特專建了一座三間小殿,額“三友軒”可見鍾愛之情。

延春閣南疊石為山,山石之中古木叢篁,綠鬱叢生。山上有亭曰“積翠”,北與延春閣相望。過山至西南有轉角小樓曰“靜室”、“玉壺冰”,可惜均已燒毀。現花園除基座遺址外,山南尚存一組棋盤石桌凳,雕刻極精緻,為園中僅存遺物。

建福宮後的靜怡軒,取“意靜身則怡”之意,因感其地涼爽,曾以此作為避暑之地。軒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圍廊,左右有廊與建福宮後圍牆相接。軒後原有一狹長空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添建面闊七間、進深一間的慧曜樓。樓為上下兩層,下層六間供佛塔,上層供佛龕,樓與軒相距甚近,倍感擁擠。從現存遺址來看,為了擴大樓的進深,將後簷柱一半包砌在北宮牆內,至今還留有遺跡。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