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清代宅園》  Residence garden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Beijing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幾百年間除興建過規模宏大的帝王宮苑外,也營建了不少宅園。北京清代宅園和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皇家園林互相輝映,而又具有本身的特色。

北京清代宅園的園主多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他們十分嚮往帝王的宮廷生活,這和江南私家園林中官運不通的政客和落泊文人追求超世脫俗的景色有明顯的差別,加上氣候和其他自然條件的影響,就形成了北京清代宅園的風格,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規模較大,以中型宅園居多。而江南私園以小型的為多,且十分注重空間利用,甚至在幾平方米的用地上也佈置一個精緻、細膩的景點。

二是,總體佈局大多採取中軸對稱的處理,並求其自然變化,這是園主追求氣派的思想在佈局中的必然反映,不同於江南私園秀麗、輕巧的風格。從宅園的結構來看,多以建築為主,樹木花草則作為點綴,這和江南私園以山水為主景的做法也是不同的。北方園林建築在風格上受宮廷建築的影響,加上自然條件的因素,建築物體量高大,氣勢雄偉。從色彩方面來看,北京的宅園也趨向于採用帝王宮苑之金碧輝煌、紅柱色瓦的做法,比較富麗堂皇,這和江南園林追求素雅淡泊的風格也不一樣。

三是,北京城內水源較少,故多採用小水池、小水面的處理手法,而且由於缺少挖池挖出的土方,土山占的比重也相對小一些。就山石而言,不似江南盛產湖石,所以不像江南私園那樣採用規模較大的掇山疊石,常是摹擬大山之餘脈或小丘,作成懸崖陡壁或深淵狹穀,在宅園中有挖池條件的便利用挖池之土來堆土山,以土山帶石為多見。

蓮園

蓮園坐落在北京東城南小街紅岩胡同19號,占地約3 600平方米,西側是住宅,東側是園林。依據建築形式和山石手法,可以推斷其是晚清的作品。

蓮園呈長方形,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40米(花園部分),正房是坐北朝南的五間大廳,卷棚歇山頂,廳前有平臺一座,高不足0.5米,長磚鋪地,寬敞開朗,形成建築到庭園的過渡地段。主廳兩側配有耳房,卷棚硬山頂,左右有遊廊相連,向南地勢漸高。其東南面有雙卷棚(勾連搭)建築一座,正南最高點廊前突出卷棚小亭一座,與主廳南北遙遙相對,背倚界牆,前瞰水池,既有增加山高度的作用,又取得了最大的控制面,顯示了“遠山”的藝術效果。

蓮園的遊廊回繞全園,這種例子在北方園林中是不多見的。園內建有四角攢尖頂方亭兩座,其中一座在中部西側,亭三面溪池環繞,池邊有精雕的漢白玉石欄杆,大槐蔭敝,是消夏觀蓮之所。小溪在亭北的一座假山處發源,折到亭東匯而成池,再向西南方向流經一座漢白玉石的小橋,隱沒在山石之間,給人以“流水悠悠遠去若無盡處”的聯想。

水池旁邊堆疊幾座山石,與主山相呼應,給人以千山層疊、連綿不盡的感覺,其中一座山石疊置成一道2米多高的曲折峽谷,有石級蜿蜒而上,豐富了園內的遊覽路線。

綜觀花園總體佈局,主廳前的平臺是一個重要的觀賞點。從這裏放眼向南望去,先將視線引到一片低矮的平地,而後是水池、假山,層層升高,直到盡端山峰峰頂的廊亭為止,背景是藍天白雲,一望無際,使人頓感心曠神怡,有空間無限之感。

可園

可園位於北京東城帽兒胡同9號。根據園內所存石碑記載可知,這是一座清咸豐年間所建的私人宅園,園主名榮源,宅園為榮源府的一部分。

可園位於宅邸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26米。全園的佈局以建築為主,山水為輔,以樹木為點綴。園分兩進,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上而將園分隔為前後兩部分。但兩廂的建築突破了對稱的排列方式而有所變化,加之池水曲折,園路並不循軸線相通,這樣便增加了自然幽曲的變化。由於園南北和東西的長度相差懸殊,便在佈局上利用建築、假山、水池作為分隔,使之避免了過於狹長的感覺,並豐富了空間層次的變化。前後兩部分的空間,主次分明,風格也不相同,前部疏朗,後部幽曲。

除了主體建築以外,其餘建築都依周邊而設,而且東西兩面皆以廊為主,這種周邊式的佈局對於擴大空間感有明顯的效果。從佈局的角度講,園之西面的建築體量大而數量少,東面的建築則體量小而數量多,相互取得了均衡的關係。東面的建築形式多變,高低錯落,六角攢尖亭高踞假山東端,下山而入遊廊,向北而入四方攢尖半壁亭,再以曲折的遊廊通至卷棚半壁亭、八角亭、卷棚歇山閣樓等。後園在平地上壘起高2米多的高臺,臺上建閣,構思精巧,閣之南北都接以爬山廊,使之有高低起伏的變化。可園在建築裝修方面也有特點,所有掛落都是木雕松、竹、梅的自然圖案,不落常套。

可園的假山和置石也比較有特色。前園的假山面對主體建築(廳堂),作為南向入園的障景和廳堂的對景。山高3米多,山之結構為外石內土、包石不見土的做法。山之北面的東端做成“穀”,池水似由穀引出,使山水得以結合。這裏用房山石壘砌,以豎紋為主,特別是在一個挑伸的小平臺(摹擬仙人承露之台)下面用“懸”的做法顯示了鐘乳垂掛的自然景觀。山之南面用青石壘成,東西各有一個樑柱結構的單環洞作為從南向入園的進口,這裏視距甚為迫促,以近求高,空間經過壓縮後再經山洞入園便顯得更為疏朗了。假山上植以落葉大喬木,樹幹占地不大卻又濃蔭蔽日,增強了山林的意味。水池周圍置石比較零亂,和假山顯然不是出自同一匠師之手,可能是後來改建的。前園部分尚有廳堂前面對稱的“特置”和亭廊前的山石“踏跺”和“蹲配”,都具有相當高的水準。後園的假山皆為房山石,其佈置分為兩處:一處位於中軸線附近,因交錯高低而打破了整體格局,同時也使後園有所分隔而不致一眼望穿;另一處位於東側台、閣附近,以環洞引入,在台下貫以山洞以求空間的變化,台之邊角以山石相抱或作散點,較為自然。

半畝園

半畝園在北京東城黃米胡同9號,為清朝遺留下來的較有名的私家園林之一,東側是住宅,西側是園林。

半畝園原為清初賈膠侯中丞(名漢複)的宅園,園中山石由李漁所掇,園中堆疊之假山在當時曾譽為京城之冠。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半畝園始歸麟見亭先生所有,又重新加以修復整理,兼有江南明媚清澹之美,成為當時著名的園林。

據《鴻雪姻緣圖記》、《天咫偶聞》、《燕都名園錄》等書籍記載,半畝園“壘石成山,引水做沼,平臺曲室,奧如壙如”,“半畝園純以結構曲折,鋪陳古雅見長,富麗而有書卷氣,故不易得”。

正堂題名為雲蔭堂,正堂旁有拜石軒、曝畫廊、近光閣、退思齋、賞春亭、凝香室等建築。雲蔭堂南邊有水池,池中有亭,雙橋通之。

1921年半畝園曾為郭筱麓所有,陳設已虛,但亭池皆存,進行修葺後作為宴客之所,後逐漸頹廢。

那桐府花園

那桐府為清宣統時大學士那桐的府邸,坐落在北京東城金魚胡同1號。府邸的西部為住宅,東部為花園,通名那家花園。花園裏原有金魚池,金魚胡同由此而得名。

進入大門,向東轉到一個小院落,院北有遊廊,廊正中為方亭,穿亭就到達花園部分;進大門往西為設有廳堂的另一組院落,其東北有曲廊與花園相連。花園院落的組合與北京一般宅邸大致相同,但中心部分採用了挖池堆山、疊石、植樹等手法,以獲得山林情趣,並運用曲廊、疊落廊、變化建築物高程等方法來組織空間,使小小一個宅園觀賞點不斷轉換,產生出豐富多彩的景象。

劉墉宅園

劉墉宅園在北京東城禮士胡同129號,宅園位於宅邸之東北角。

宅邸建築佈局以三組四合院組成“品”形排列,既可分別出入,而又互相關聯,各組建築裝修精巧別致,尤以磚雕漏窗等為特色,保存完好。

宅園佈局呈長方形,東北隅為帶石土山,蜿蜒如山之余脈,高約5米,土山下為曲折水池,園中樹木鬱鬱蔥蔥,頗具野趣。

馬桂堂宅園

馬桂堂宅園坐落在北京東城魏家胡同44號,亦稱什錦花園,為現存清末宅園中規模較大者,占地約6700平方米。

宅園的大門面街朝北,進門巍然一山如障,此處可稱北庭。據稱原山上疊石,豎立如峰,橫亙如巒,現僅存頑石一二。庭東一抹界牆,牆東為宅邸部分,有東西並列四合院兩組。

出狹口西折,長方形園地中有三座建築,鼎足而立如“品”字。山嶂南麓坐北的正房是卷棚歇山頂大廳,廳西接以爬山廊,折向南連至西南角一組建築。東南角為勾連搭卷棚建築。再南又是一番境地,據稱原為一片樹叢,現不存。
西部四合院南,四周環以回廊,組成長方形空間,可稱中庭。

中庭以南,豁然另一天地,有池亭山石,是宅園的主體部分,四周環以牆廊。園北的廳堂即上述勾連搭建築的南屋,西接以廊再南,又沿南牆東行,園中水池橫列,池周駁以山石,惜已填平,僅池東角殘存一二山石。池西有一亭,亭中有井,可汲井水灌池。園東有面西懸山頂建築,頗為別致。園東南角疊石如山之餘勢,現已頹殘,有洞門出至另一小院,院中有南房三間。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