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濟南千佛山公園》 

千佛山公園位於濟南市南部,因千佛山而得名。公園範圍東至千佛山東路,北至經十一路,西南至千佛山腳下,面積為150萬平方米。

千佛山,漢代以前稱靡笄山、曆山。北魏時叫舜耕山、舜山。到了晉朝,佛家逐漸滲入,年年遷祓,人們便稱之為“遷祓山”,後轉音為“千佛山”。隋開皇年間,佛教盛行,隨山勢鑿窟,鐫佛像多尊,由此“千佛山”便成為正名,並建寺名“千佛寺”。唐貞觀年間重新修葺,並將千佛寺更名為“興國禪寺”,明代又重建,清代再擴建,從此千佛山成為香火勝地。1949年經修復後成為山石、林木、名勝古跡融為一體的風景區。

千佛山是一個兼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山嶽類風景區,突出人文景觀。在總體佈局上則將人文和自然景觀所形成的相對獨立的“景點”通過一條閉合的景觀線串聯為一體。

由山下入口廣場開始,通過緩緩的臺階引導,進入千佛山景區的主體部分。路分東西兩股,蜿蜒而上,至半山亭處兩路交匯,然後又分開,直至山頂,形成一個閉合的環形路線。東西兩路有主次之分,以西路為主要遊線,沿路有唐槐亭、齊煙九點坊、雲經禪牌坊等建築,另外還生一岔路至望岱亭。在一系列景點中,以興國禪寺和曆山院較為突出,成為景區的主體景觀。另一處較為突出的景點是山頂景區,南望是山脈重巒疊嶂,北眺是泉城秀麗遠景,群山與泉城相連,貫通一氣,成為一大特色。

為適應起伏的地形,建于山林之中的寺廟建築在佈局上不拘泥於中軸對稱,成為自然環境中的點綴。

興國禪寺依峭壁而建,寺門朝西。寺分東西兩院,東西長南北窄,中間有三間過堂相通。院北側有東西兩廳,中間以廊道相連,廊的北側是封閉的牆體,上開一系列異形窗。寺的南側是千佛崖,崖上開鑿有九座石窟,有佛像百餘尊,崖下由東向西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洞內分別供奉多尊佛像。

曆山院位於興國禪寺的東側,院門朝西,是一長方形院落,南側是峭壁,北側是懸崖,建築佈局沒有明確的軸線,依山就勢而建。文昌閣是其主體建築,建在石砌臺階之上,有正殿三間,兩側偏房各一間,坐南朝北,體量不大。院的南側幾乎開敞,立於院內可遠眺,整個建築組群完全融入自然環境之中。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