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兗州興隆塔》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圖片
![]()
|
《兗州興隆塔》 Xinglong Pagoda in Yanzhou 興隆塔位於兗州市城內東北隅原興隆寺內。據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兗州府志》載:“興隆寺,舊名普樂寺,隋文帝仁壽二年建,宋太平興國七年重修,改為興隆寺……古塔十三級,高峻入雲,隋時物也。”兗州為隋代五十三州之一,因此可以說興隆塔始建于隋,唐、宋時期均重修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地震時塔被震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建成。 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下部七層收分得體,上部六層是在第七層平臺上縮進約1米而建。底層每邊長6.15米,塔總高約54米。底層由磚制的弧形疊澀與方椽出挑,再往內疊澀收進五皮磚組成腰簷和平座。二至七層只有平座出簷,形式同底層。底層東、南、西、北有拱形門洞,北面為真門,其他三面門洞內是佛龕門。二至七層四正面都辟拱形門洞,四側面二層、六層為磚築花格盲窗,三層為圓形透空窗,四層為磚築花格盲門,五層為內弧六角形透空窗,七層為圓形磚築花格窗。塔從底層起有磚踏步直上二層,從二層回廊向右拐90度後再上三層,以此方法可直上到七層平臺上。 上部六層磚塔明顯縮小,均為磚疊澀和小方椽出簷,其內部全部為空心,每層原有樓板木梯可上至塔頂,現已毀。塔刹由覆缽、蓮台及葫蘆等組成。 這種下七層大、上六層明顯縮小的塔,在我國是孤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