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於都土塔》 Clay pagoda in Yudu

清代,于都縣鄉民就地取材,將當地的夯土版築民居的建築技術運用於建塔之上,創建了獨具特色的土塔,保存較好的有禾豐、仙霞、靖石、豐田數塔。

于都土塔都建立在村邊或河旁的山頂之上,樓閣式,平面六邊形,五層或七層。內部為不可攀登的空筒式,各層疊澀出簷,形制樸實,簡潔明快。塔體均以黃土、石灰和沙石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版築成形,部分塔體中夯有片石,有的上層塔壁用磚。

禾豐土塔位於禾豐鄉水閣村的圓背山上,為七級六面樓閣式塔。底層邊長4.5米,通高約30米,下無基座。底層南向辟門,餘各層皆分面設窗,但多為盲窗。窗頭外側發券,內部用木過梁承托。各層用拔簷磚相間菱角牙子出簷。第二層東南面鑲嵌石匾一方,書“文巒聳秀”四個楷字。塔頂為八面疊澀穹窿頂,刹部殘塌,據他處資料比較,推測為葫蘆形寶頂。塔為空筒式,內部亦為六邊形,有十三層杉木過梁,層層相錯平行橫架,每層數根。塔壁由黃土、石灰、沙石和少量的葉岩石混合版築而成,底層厚達2米。塔體外表經過打牆板拍打,呈灰白色,平整光潔;內表層呈土黃色,版築痕跡十分清晰。據《於都縣誌》載,此塔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

仙霞土塔位於南距仙霞圩約4公里的下馬村後山上,為五級六面樓閣式塔,高約15米,底層邊長3.5米。其形制略同于禾豐土塔,但有塔基,六角做成寬大的抹角;每層各角有起翹的吻飾,腰簷之上所蓋的筒瓦由經過加工的青磚砌成。塔體南面簷下能見到藍色塗料,大概是模仿木構建築額枋上的彩畫。全塔共設三門,分別開在底層正北、第三層正南和第五層正北,皆為拱形,底層門高1.78米,寬0.75米。此外,在第四層各面均有一黑色顏料繪框、中填紅料作扉的假拱門;在第三層和第五層的其他各面也分別繪出九個假窗;惟第二層真假門窗皆無。底層塔室有厚達0.6米的三合土填漿,塔壁厚1.28米,內外牆面都經過拍打。塔頂作盔頂式,大概是為了使雨水能遠拋出去,以免沖刷塔身。

豐田土塔位於豐田圩東約4公里的山峰上,七級六面樓閣式,高約14米。塔無門、無窗、無基座,一、二層為實心,第六層外部包磚,第七層則全用磚砌,上為穹窿頂,為使塔體和頂部連接穩固,還加砌了四根拱券壁柱。塔身上下露出許多洞眼,可分為兩類:其一,分佈頗有規律,即在塔各面中間上下均隔1.5米左右設一洞眼,直徑15釐米左右,這是建塔施工時腳手架的插杆洞眼;其二,分佈沒有規律,洞眼直徑約6釐米,當為承托擋板的橫承杆留下的洞眼。塔體三合土土質較為鬆散。

我國建塔材料用土者極少,在敦煌、酒泉一帶發現過數座,但系用夯土土坯砌築而成,高不過15米左右。而江西於都土塔用三合土版築,有的高達30米,在這多雨的南方地區,能屹立於山頂二百餘年,實為罕見。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