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滎陽千尺塔》 Qianchi Pagoda in Xingyang

千尺塔位於滎陽市賈峪鄉陰溝村大周山巔,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間(1023~1063年),當地俗稱“曹皇后塔”。此塔原屬古聖壽寺建築之一,現寺已毀,惟存古塔及少量明、清時代遺物。

塔坐北朝南,為八層六邊形樓閣式,高約15米,用31.5釐米×15釐米×5.5釐米的青磚以白灰、黃土混合漿作粘合劑砌築而成。每層塔身帶疊澀簷,除最上面兩層外,各層疊澀簷上部又砌出假平座。在一至七層塔身南面中部分別辟真假門洞。塔內上下佈置兩個相互分隔的六邊形塔心室。

台基高0.57米,伸出第一層塔身0.24米,散水寬0.33米,台基及散水以下為素土夯層,整座千尺塔實際坐落於地表之上。

第一層塔身高2.36米,底邊長2.72~2.75米不等,塔身以1.9%的收分率向塔心內收。塔身南面辟一門洞,通向塔內下部塔心室。此塔心室呈六邊形,底邊長1.25~1.5米不等。室內地面墁一層青磚,與外部台基表面等高。在鋪磚下部深0.513米、由台基所圍成的空間內,填充碎磚塊、黃土及白灰渣,再下為素土夯層。在塔心室六壁距地表1.46米處砌出普拍枋形,枋轉角處下部立砌一丁磚,以輔助普拍枋承托柱頭鋪作,柱頭鋪作作斗口跳結構。再上以疊澀層層內收,在距室內地表2.89米處結頂。室內各部表面均以白灰塗抹,隱約可見墨繪痕跡。

第二層塔身高0.875米,邊長2.53~2.66米不等,南面中部砌一門,通向該塔上部塔心室,門口內兩側壁以8.85%的收分率向塔心內收。此塔心室呈六棱筒狀,通高5.72米,貫通第二至第五層塔身。塔心室底邊長1.46米,六面壁體自下而上以12%的收分率向塔心內收,頂部以青磚發券結頂。室內壁表面不見粉飾層。

第三至第七層塔身形制大致相同,各層向塔心逐漸收進。此五層塔身南面各砌一假門,門上部均雕作蓮瓣形。

第八層塔身高僅0.12米,邊長0.89~0.95米不等,南部無門飾,塔身上部可見殘高0.46米的疊澀簷。

此塔在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的砌築方法,磚結構技術具有自身的特點。

在塔身的砌築方面,第一層塔身下部的丁磚層明顯地比上部多,越向上砌,順磚層漸增多,但其間仍不斷雜以丁磚層,以加強內、外部壁體之間的連接。第二層塔身的砌築較不規則,但亦注意增加丁磚層的數量。第三至第八層塔身中,丁磚層和順磚層無規律地出現,但在丁磚層中除轉角部位因結構需要置一塊順磚外,並不雜以順磚,而在順磚層中卻不時置以丁磚。塔身的轉角部位均以順磚自兩鄰面相互交疊而成,並將疊磚的一端打磨作120度角,使六面壁體在平面上相互咬合,成為一個六棱筒狀的整體。

在疊澀簷的砌築方面,一、二層塔簷中大量出現順磚層;三、四層塔簷在順磚層中由間或嵌入丁磚發展到以丁磚層為主,在丁磚層中間或夾入順磚;五至八層塔簷基本保持了丁磚層、順磚層交替出現的規律。雖然有上述種種變化,但都注意在最下一層疊澀磚層中和最外一層疊澀磚層的上部保持丁磚層砌法,以增強疊澀簷與塔身、反疊澀之間的連接。在反疊澀與假平座中雖大量出現順磚層,但假平座最上一層砌磚均為丁磚,部分反疊澀下部砌層中亦出現用丁磚層的做法。

勘測中還發現了此塔的反疊澀排水處理構造及翼角起翹的做法。在各層疊澀簷最外一層疊澀砌層上部及一至四層反疊澀部位,均採用削去其外棱角即做出泛水的辦法,以解決排水問題。這種類似中國古代木構建築屋面曲線處理的手法,可以使塔簷的流水在下泄時產生向外的衝擊力,使水流離塔身更遠。最外疊澀層上部的泛水在距塔簷轉角處約7釐米時,始漸變窄直至在轉角處消失,而在相同位置的下棱角則被逐漸削去,使之在仰視時產生翼角起翹的效果,堪稱匠心獨運。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