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 圖片
《自貢西秦會館》 

自貢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在自貢市區內,由陝西鹽商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合資修建,道光七至九年(1827~1829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該會館由於主祀武聖關帝君,故又名武聖宮。

西秦會館坐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佈置主要的殿宇廳堂,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

會館的主要入口為雄奇的武聖宮大門。走進大門,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獻技、大觀、福海諸樓、大丈夫抱廳、參天奎閣、中殿、龍亭(已毀)。軸線兩側對稱排列著金鏞、賁鼓兩閣、左右客廨以及神庖、內軒等建築。

武聖宮大門內為一寬敞的庭院,名為天街。獻技、大觀、福海諸樓與大丈夫抱廳南北相望,金鏞、賁鼓兩閣東西對峙,各建築物之間以廊樓相接,構成了一個四合院,成為第一單元。第二單元則以參天奎閣為中心,前接抱廳,後靠中殿,左右為客廨,空間以及庭院點綴以水池和花壇。第三單元則以龍亭、神庖、內軒拱衛正殿,中心突出,體現了以北為尊的營造意念。

會館中的單體建築擺脫了單調的營造手法而不拘一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單體建築為武聖宮和參天奎閣。

武聖宮大門和與之背靠的獻技諸樓,從前後望去,自成獨立建築。但從基座到屋身、屋頂卻又穿插交錯,這就在平面處理和空間安排上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面闊為32米的武聖宮,重簷歇山屋頂達四層之多,下麵三層兩翼飛出,簷角成行,依次加寬,有如人字形飛雁穿雲而去,這種大膽的處理手法在明、清會館建築中是很少有的。獻技諸樓的屋頂更加複雜,基本結構為兩個歇山屋頂之後緊緊連接一個六角攢尖頂,組成牢固的複合結構。這樣,一組形制和體量均異的屋頂,通過精心構思和巧妙處理,珠連璧合,在外形上構成了一個嵯峨雄奇的大屋頂。三束寶頂沿軸線矗立在兩道正脊和一個攢尖頂上,正脊兩端鴟尾為形態生動的跳魚。複合屋頂下環列二十四簷角,起翹修長,參差起伏,尖角如林。武聖宮與獻技諸樓由二十二根渾圓的石柱和眾多的梁枋組成構架,承受著大屋頂的荷載。其中兩根最長的石柱拔地而起,直貫樓頂,頗為壯觀。這座複合結構的建築共分四層:第一層為門廳;第二層是獻技樓,其上為大觀樓,頂層是福海樓;第二層面向庭院,第四層則面向大街,唯第三層貫通前後。這樣,屋身雖為四層,但從兩面望去,卻都是三層建築,可謂別開生面。其裝飾更極力鋪陳:斗栱朱地描金,額枋彩繪豔麗,襯枋整雕而成,垂花鏤刻細膩,挑枋龍首含珠,整個建築施以木雕人物,更烘托出一派華貴雅麗的氣氛。

參天奎閣築于一座單孔石橋橋面上,為六角攢尖頂,四重簷,內飾藻井。垂脊曲折圓和,簷角高昂挺拔,遠遠望去,像一頂古代武將的頭盔。

參天奎閣的重簷屋頂從正面看由一重簷攢尖屋頂加兩層下簷組成,從側面看則由一個單簷六角攢尖加三層下簷組成。在建築佈局上,閣前是抱廳,閣後接中殿,左右有客廨,建築群體在這裏高度密集。參天奎閣後角柱與中殿內柱僅相距1.6米,致使簷角起翹時刺破中殿前簷,造成兩座獨立的建築在空間組合上的巧妙變化。

緊接參天奎閣的中殿,單簷結構,七柱落地,層高6米,面闊25米,進深10米,寬敞空闊。中殿內柱中柱比例勻稱,梁枋製作工整。作為裝飾的斗栱被刻成龍頭十九個,鳳頭十三個,象首五十五個,重疊密聚而又錯落有致。

西秦會館的木雕裝飾,大多應用在梁架、斗栱、額枋、襯枋、掛落、垂花、雀替等建築細部,並集中于獻技諸樓及金鏞、賁鼓兩閣的樓沿木欄板上。無論浮雕、圓雕、透雕、線刻,均能做到構圖嚴謹、形神兼備。在眾多的木雕精品中,特別要提到的是獻技樓和金鏞、賁鼓兩閣的樓沿木欄板。在這三處共長20多米、寬60餘釐米的欄板上,刻出的人物達三百五十個,還配置了大量山川石木、屋宇車馬、花草蟲魚等雕件。欄板雕刻分上、中、下三層,分割成大小不等的二百零八幅畫面,下層畫面較大,用高浮雕展現出十九出戲劇的演出場景。

西秦會館的石雕分圓雕和浮雕。圓雕主要有坐獅、柱礎、石鼓以及若干裝飾小品,浮雕則主要鑲嵌在抱廳石壁及月臺欄板上。武聖宮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分置階梯形踏道兩側,體態健美,形象生動,充分體現出它們威猛的氣質,具有強烈的動感。尤為值得提及的是,兩獅均口銜一根長達7余米的彩帶,彩帶隨身體的起伏和動勢轉折飄動,時而收卷,時而展複,時而打結,可謂是創作者的神來之筆。

武聖宮大門的四根前簷柱,用石獅、石象各一對作柱礎,分列兩側,增強了武聖宮大門的裝飾效果。此外,各殿閣的簷柱、內柱、中柱、角柱都為石雕柱礎,其中亦不乏精美之作。

抱廳石階兩側後壁由十二幅石雕鑲嵌其上,雕法屬高浮雕。抱廳月臺欄板也均為石刻。

會館各單體建築的闌額、由額、斗栱、藻井、天花、掛落等均施以彩繪。

泥塑主要用在屋頂、正脊、戧脊、岔脊處。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