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魯土司衙門》  Headman Lu^s Yamen

魯土司衙門

魯土司衙門位於永登縣連城鎮,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宣德、嘉靖年間曾增修過兩次,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又做過大量的修建。整個衙門占地1.35多公頃,房屋226間,建築面積5 300多平方米,俗稱“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門”。它是一個規模較大、空間豐富的建築群,主要有政務、家寺、內宅和花園四個部分,其中家寺後來發展成甘、青地
區較有影響的喇嘛寺院之一。

魯土司衙門坐北朝南。整個建築群是以中國傳統的院落為基本單元,用軸線組合方式將其組合在一起。在整個建築群中,有四條相互平行的軸線。第一條是主軸線,佈置著主入口和土司從事政務活動的一系列建築,如大堂、燕喜堂、神堂等。第二條是家寺的主軸線,位於主軸線的西側,並靠近主軸線的後部。在主軸線的東側還有兩條相互平行的軸線,把土司處理一般日常事務的二堂和它的內宅等組合在一起,這兩條軸線靠近主軸線的前部,在它們的末端是巨大的土司花園。

魯土司衙門建築主要按照漢式明、清法式營造,除寺廟倉院等建築外均有簷廊,只是重要的建築有前後廊,次要的建築僅有前廊。絕大部分建築的木作為小式做法,僅牌坊和寺廟建築為大式做法。牆壁有磚牆和土牆兩種,一般內宅、倉房部分為土牆,其餘為磚牆。屋面均為瓦頂,形式有廡殿、硬山、歇山、懸山、卷棚五種。其中倉院、內宅為小式瓦作,其餘建築為大式瓦作。彩畫僅在部分大式木作的梁枋上描繪,一般建築無彩畫。各主要部分建築特點如下:
(1)大門。是魯土司衙門的主要出入口,位於整個建築群主軸線的南端,包括大照壁、牌 坊、大門、鐘樓(已拆毀),以及由這些建築組成的一個入口廣場。其中,大照壁高6.8 米,長20米,磚砌,硬山頂,它與牌坊隔路相望,是主軸線南端的起點。牌坊,三間四柱式,廡殿頂,彩畫鬥栱,左右各有一間兩柱的小牌坊。大門,三間二進 ,硬山頂,正面兩側有八字磚壁,額枋有彩畫,六扇門上均繪有高大的神茶和鬱壘。

(2)大堂。是土司處理重要政務的場所。它包括儀門、大堂及與廂房共同組成的二進大小相近的院落。其中,儀門和大門相比,只是在體量上較小,其他無大差異。在儀門兩側各有一旁門,一為“生門”,一為“死門”,均為懸山頂,據說生門為百姓行走,死門則犯人行走。儀門前兩側各有廂房五間,帶前簷廊,硬山頂分別是文案和案卷之所,和大門一起組合成大堂的第一進院落。大堂,面闊五間,三進,硬山頂、梁枋均有彩畫。為了擴大空間,在前部面向大堂開門,大堂正面明間的兩根金柱被減去,並在大堂前簷處接了一進三間四架式卷棚前廊。大堂的後牆砌在後簷柱的位置上。大堂前兩側各有五間廂房,並各有一偏門分別通向內宅和倉院,與儀門一道在大堂前共同組成了第二進院落。

(3)燕喜堂。是土司接待、會見重要賓客的地方,也有東西廂房,並與它們共同組合成一個三合院,緊接在大堂後面。該院有一如意門和兩道蜈蚣牆在院的南側一字排開,與大堂分開,並和大堂之間形成了一橫向走道,走道端頭各有一拱形門通向內宅和家寺。如意門一間一進,懸山頂,兩側接有小房各一間。廂房各五間,做法同前院。西房為議事廳,東房為中軍。這組建築的核心——燕喜堂,面闊五間,三進,前後簷廊,硬山頂。兩梢間有牆隔開,並有八角門與堂內連通。彩畫僅在雀替處描繪。堂前院中有鐵鼎、石盆各一,據說象徵著“金鐘玉鼓”。

(4)神堂。是土司供奉和祭祀祖先和梵神的地方,緊接在燕喜堂之後,並與東西廂房組合成一院落。堂前中軸線上開一門,名為朝陽門,將其與燕喜堂分隔開。這一組建築均為二層。廂房面闊三間半(半間為樓梯間),二進,二層簷廊,硬山頂。東樓為書房,西樓為祭品倉庫。神堂面闊七間,三進,一層兩側的盡間均被簷牆封閉為樓梯間,二層簷廊環繞。頂為簷廊重簷歇頂,無彩畫。神堂是魯土司衙門建築群中面闊進深最大的一座建築。

(5)大倉院。是魯土司衙門最大的倉庫,東、西、北各有五間單坡土牆一進房,它與神堂一起組合成一個四合院,是主軸線的北端收頭。

(6)二堂、書房院及內宅。二堂是土司處理一般日常事務的場所,也是內宅南端第一進院落的堂屋。第一進院落與儀門前的院落相通。二堂面闊五間,二進,硬山頂,有前簷廊,無彩畫。二堂的北面為三進四合院,均為土司及其家眷的內宅,其中最後一進已毀。在二堂的東邊還有三進院落,最南端的一個院落是書房院,其後是原有兩進內宅四合院。這些書房、內宅在縱向軸線位置上均帶有前後簷廊或前簷廊,在兩側的廂房僅帶前簷廊。除書房院的屋頂為單坡外,其餘均為卷棚,牆體為土制。

(7)家寺。建成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佈局格式與一般喇嘛教寺院相同,寺內的 主體建築有德爾金堂、大經堂、禪僧經堂、萬歲殿、古隆宮殿、金剛殿和鷹王殿等。

(8)花園。面積原約1萬平方米,園內種有各種花木,建有綠照亭、八卦亭和山字石。目前,園內還有明代種植的酸果樹和核桃樹。

魯土司衙門所在地及其管轄的範圍地區內有許多少數民族,其中尤以藏民、回民居多,魯土司本身就是蒙族血統。魯土司衙門建築中,有不少地方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相融的特點。木作均為漢式明、清做法,彩畫多集中于梁枋、牛背、雀替等部位。顏色多為金、藍、綠、白四色,柱身為紅色。彩畫圖案不同於漢族和璽彩畫和鏇子彩畫,一般為冰紋、雲朵、紙卷等,整體氣氛具有濃厚的藏式喇嘛教色彩。另外,還吸收了回族建築的磚雕藝術,一般在磚垛、磚壁、磚基、磚拱門等部位使用磚雕,豐富了細部和整體藝術效果。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