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鐘樓、鼓樓》 
‧所屬分類= 古蹟的類型分類 > 樓閣

鐘樓和鼓樓位於北京景山後地安門大街北端,鼓樓在前,鐘樓在後,兩者相距約160米。鐘樓和鼓樓是明永樂年間和北京宮殿同時開始規劃建造的,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現存的鐘樓、鼓樓系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乾隆十二年(1747年)竣工的。鼓樓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年)再次大修。鐘樓、鼓樓雖屢有修繕,但它的位置和建築形制仍保持初建時的原狀,這兩座體形高大的樓閣式建築,屹立在京城的中軸線上,點綴著北京城。

鼓樓建在約4米高的長方形磚砌台基上,樓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外觀分上下兩層,通高46.7米。屋頂為重簷歇山式,覆以削割瓦,綠琉璃剪邊,與北京城各城門樓的屋頂規制相同,這是當時僅次於廡殿頂的一種式樣。斗栱下層簷單翹單昂五踩,上層簷重昂五踩,簷下樑枋檁桁繪以墨線大點金龍錦方心鏇子彩畫,頗素雅。樓下層沿小簷柱砌磚牆,紅土飾刷,前後簷及兩山明間各辟拱券式門以通內外。樓中部設平座欄杆與腰簷,使樓的上下兩層拉開距離,增加了樓的高度。在平座的外側安裝滴珠板,平座上設回廊,在小簷柱間安裝木欄杆。樓的整體造型為重簷式屋頂,中部置腰簷平座,為三重勾滴的做法,俗稱三滴水式樓閣。這樣的構造方法,既增加了鼓樓的建築高度,又豐富了外觀造型。

鐘樓由高大的墩台和主體建築兩部分組成,通高47.9米。墩台平面呈方形,四面外皮用磨磚對縫做法砌築,表層極光滑平整。墩台下部四面正中各辟拱券式大門一道,墩台內設樓梯可登上鐘樓。墩台頂部四周砌築“品”形垛口雉堞牆,臺上設漢白玉石須彌座,周邊置白石欄杆,望柱頭為石榴形,雕刻極精緻。鐘樓主體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方形,樓四面用大城磚磨磚對縫砌築牆身,每面明間各開一道用青白石為框的拱券式門。樓為重簷歇山屋頂,覆以削割瓦,綠琉璃剪邊,正脊兩端置望獸,與紫禁城內主要宮殿用大吻有所區別。簷下斗栱下層簷單翹單昂五踩,上層簷重昂五踩,簷枋檁桁繪以墨線大點金一字方心彩畫。樓內高懸一口重達60多噸的大鐘。整座鐘樓為磚石拱券式結構,集共鳴、傳聲為一體,非常堅固,聳立在高高的墩臺上與鼓樓相望,成為明、清時代的報時中心。

鐘樓和鼓樓堪稱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精品,它不僅對研究中國古代鐘樓和鼓樓的建築構造有重要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城市規劃佈局的重要實物例證。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