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樂安流坑狀元樓》 Zhangyuan Tower at Liukeng in Le^an

樂安流坑狀元樓位於樂安縣牛田鄉流坑村,坐西向東。據載,此樓始建於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為紀念該村南宋初年狀元董德元而建,後經多次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之物,但平面佈局仍襲宋、明舊制。

這是一幢磚木混構的硬山式重樓,青磚牆以30釐米×13釐米×6釐米的條磚砌成,牆厚37釐米。樓前後設平簷,山牆前後博風頭起屏護簷,樓頂覆青灰瓦。樓通高11.85米,通面闊10.8米,通進深10.38米,平面近正方形。

底層前、後正中辟券門,高3.69米,寬2.19米,以花崗岩條石作框和發券,下有一級石階。西側山面亦辟小拱門。底層進深五間,面闊三間,明間梁架為改造了的抬梁式,以直徑28釐米的圓料七步梁和隨梁枋連接前、後金柱,七步梁上立蜀柱六根,柱頭有橫向樓櫨,承托上部樓層。為便於裝修、辟門和加強構架的整體性,兩縫梁架的前後金柱間各立用料較小的立柱兩根,上抵隨梁枋串底皮,縱向以穿枋貫之。穿枋之下,中部為雙開槅扇門,餘均用木板裝修;穿枋之上,正中辟一直欞窗,由五根直欞構成,餘均為用編竹造的織壁。底層前後簷柱被省去,僅以雙步梁連接金柱和牆體,雙步梁之上亦立一童柱,承托下層出簷簷檁。前簷高4.63米,後簷高4.5米,底層內高5.05米。底層次間梁架為穿鬥式,除角柱以前、後牆取代外,每縫梁架下立中柱和前、後金柱,共五根,縱向以穿枋連接。明、次間十八根柱子中,僅八根金柱直通二樓,余均止於樓層以下。底層地面除前、後券門之間2米多寬的通道用花崗岩條石橫向鋪砌外,明、次間均用卵石鋪地。前券門北側次間簷步處有折上式木板樓梯可登上二樓。

二樓平面呈長方形,前、後均內收一進,以底層上伸的金柱為簷柱,在其間相對于底層七步梁的位置上縱向立內、外金柱,連同前、後外金柱間的地腳枋,形成套筒式結構的內槽。次間在底層上伸的前、後金柱間又各立六柱,連同明間簷柱形成外槽。內、外槽梁架均為穿鬥式,頂部鋪有望板。明間枋、柱間的隔斷和織壁全為編竹造,前、後外金柱間的橫向裝修為四抹槅扇,前側中央辟門,亦為雙開槅扇式。金柱與簷柱之間辟為前、後廊。明間內槽于後金柱間複立兩中柱,在中柱前相應部位又立兩柱,四柱上端縱橫均貫穿插枋,枋下嵌木板,並正向辟門,形成神廚,內設神台,臺上置木構四柱三間牌樓式神龕。龕內並排擺放董德元等董氏歷代名宦的牌位五個。神廚前有木供桌,形制頗為古樸。

二樓的前、後簷步均以單挑出簷,但穿插枋做成魚尾式,上托抱頭梁的伸出部分,起到斜栱的作用。前簷高9.1米,後簷高8.9米。由於前簷步次間一側置梯,為對稱起見,於兩側次間處均增高底層簷口至7.55米,遠觀若三層重簷之狀。

此樓木構架用料較粗大,但少事雕飾,透窗、勾欄都為簡單的直欞式或連鎖式,槅扇的栱心為實板,僅在絛環板上鏤一雙環形穿孔而已。不過,在二樓次間編竹造的屏風上繪有彩畫十四幅。

狀元樓穿鬥與抬梁相結合的構架,很好地解決了底層明間要求開闊、高敞的問題;前後不對稱的出簷,既解決了登樓途徑和建築物縱向中軸對稱問題,又使該樓正立面貌似三重,顯得氣宇軒昂;樓上的內、外槽式結構,既加強了建築的整體性,彌補了上、下柱網不一致帶來的缺點,還便於遊覽觀賞,並形成內室的寧靜氣氛。

此樓不僅平面佈局保留了前代舊制,部分柱礎亦為明代遺物。神廚立柱上所掛木聯繫在地仗上刻字髹漆,為明末或清初之物。至於懸掛在樓上的“狀元樓”匾,雖傳為宋代大儒朱熹手書,但現存者顯然系清代重制。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