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南昌滕王閣》 Pavilion of Prince Teng in Nanchang

滕王閣原在南昌市章江門、廣潤門外的贛江東岸,背城臨江,面對西山。閣址雖歷代有所變動,但背城面江、居高臨下的格局始終如一。登臨閣上,南昌的山川形勢、城廓景色一覽無遺。特別是王勃作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以後,此閣更成為古代南昌的標誌性建築,人們譽之為“西江第一樓”。

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歷代屢毀屢興竟達二十八次之多,閣之規模每次也不盡相同。早年之閣“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唐大中二年(848年)所建之閣,閣基高達4米餘,主體建築為七開間。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所建閣的閣身最高,達50多米。這次重建將舊閣加以擴展,南北皆以城為廡,夾以二亭,頗為壯觀,“閣廣八筵(每筵為九尺,即3米),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明嘉靖五年(1526年)所建者開間亦達七間,且四周圍牆有246米餘。“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堂凡五間,大門前峙,其壯皆與閣稱;閣之後為堂三間,以祀文天祥、謝迭山二公,名曰二忠祠;自大門以達祠下左右各有廡廊,以次相承為間通,計三十有二。祠有垣以嚴其限,中垣為門,以時啟閉,隨西勢稍拓其址,周垣凡七十四丈餘”。以後各代所建之閣亦各具特色,但規模較上述三例稍次。

歷代滕王閣除閣身之外還有許多附屬建築,構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如宋代有驛廳、小閣、江廳、津館、廡亭等,明代置迎恩館、環漪閣,清代建迎恩亭等。滕王閣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重建,閣分上、下兩層,規模遠不如前代。1926年閣又被燒毀,僅存“滕王閣”三字碑石一塊。

1985年又重建滕王閣。重建之閣坐落於南昌市沿江大道中段、贛江與撫河故道匯合處,距東側唐代閣址僅100余米,離南端清代閣址約300米。新閣突出了背城臨江、魁偉絕特的氣勢,瀕臨南浦,面對西山,與八一大橋遙遙相望,頗能體現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的意境。

新閣主體建築仿宋式,淨高57.5米,上下明三暗四共七層,建築面積達1.3萬平方米。重簷歇山式的崇閣聳立在高11.4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分兩層,面積5500平方米,東、南、北三面辟有門洞可以入內。主閣坐西朝東,四面出抱廈。一、三、五為三明層,設平座回廊,二、四、六、七為四暗層,作簷口。閣內,一至五層辟為陳列室,第六層則為“江南三樓”中獨有的古戲臺,戲臺正中的頂部穹窿是由二百八十八組斗栱撐托的華麗藻井。整個建築古色古香,典雅端莊,琉璃碧瓦,鎦金重簷,雕花槅扇,彩畫回廊,朱戶勾欄,其輝煌雄偉之姿勝於前代。加之左右翼置以“挹翠”、“壓江”二亭,入門矗立石坊,整個建築組群在分佈於面積近4萬平方米庭院中的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築小品的映襯下,更覺氣勢磅礴。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