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武昌黃鶴樓》 Yellow Crane Tower in Wuchang

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市蛇山,相傳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歷代屢毀屢建,雄偉壯麗,與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清光緒十年(1884年)最後一次焚毀,1985年在今址(蛇山西端高觀山西坡)重建落成。黃鶴樓以其悠久的歷史記載、豐富的詩賦文章、多彩的神話傳說和較多的形象畫面,為探討地方建築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資料。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載:“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戌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名樓,為黃鶴樓。”據史料,當時的黃鶴樓不會是賞景抒懷之處,而是作?望之用。

唐代之前關於黃鶴樓的描述缺乏文字記載,無從推測。而在唐代的幾百年間,有關黃鶴樓的詩文記詠則遍及各個朝代,如閻伯瑾、崔顥、李白、白居易、杜牧、王維等都曾留下題詩。由此我們可以推知,黃鶴樓至遲在唐代牛僧孺磚甓城牆之前即已由?望哨樓轉變成遊宴場所了,當時的黃鶴樓主要以環境取勝,樓則似乎只是一座重簷高樓,而無廊軒等附屬建築,不似唐時宮殿、佛寺以建築組合和建築空間多變來取勝。

從歷史資料來看,宋時的黃鶴樓已經形成了一個組群,它雄峙于下瞰大江、緊鄰城牆的磚築高臺之上,並可由城內專設的臺階經門坊直接登臨;門坊兩側帶有壓簷的圍牆,形成濃厚的園林建築環境氣氛。主樓周圍,小軒、曲廊、方亭、長廳,三面圍繞,遠望外形豐富,參差高下,錯落有致;入內空間變換,步移景異,更添情趣。然而,其組合雖然豐富,主樓卻依舊突出、居中,並以其高高聳立的十字脊四歇山的屋頂和雄偉的斗栱統率著整個組群,雖繁複而不亂,既華麗又莊重。與唐代相比,主樓的觀景效果似乎稍差。

元代的黃鶴樓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從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畫家夏永所作“黃鶴樓圖”可見,黃鶴樓組群入口處垂柳相對,院牆內外及城牆之上均有綠蔭遮護,組群環境已由宋代的純建築組合而轉變成苑園了。主樓兩層,布篷斜挑,重簷之下欞窗方連,此等措施與濃蔭群樹相配合,也顯示了在舊址上全部重建的黃鶴樓在繼承前一黃鶴樓功能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環境特別是氣候的特點,而開始顯示自己的個性與特色。

元末黃鶴樓又遭徹底毀壞,明代建朝之後又行重建。重建之黃鶴樓從歷史留存的畫面看,城垣似仍未恢復;院牆雖有,但入口廳堂已改為牌坊形式;院牆內外,松柳呼應,益增清靜幽雅之文人山水園情趣;高臺之上的建築組群,則兼有宋、元兩朝的佈局和造型特點,但又與文人山水園的時代氣氛相融匯,已進一步演變為繁喧城市中的一個避塵勝地,其風景園林的特色性格至此似趨大成。在文獻中還發現了可供推論明末黃鶴樓形制的資料。何鏜《古今遊名山記》雲:“省城黃鶴山樓,制方,而補四隅為圓;二頂三層,高約五六丈。每隅合九角,方四溜為柱;中外三起,外二起四面各二十柱,中一起四。樓後接楹屋數間,後石鏡亭、湧月臺、仙棗亭。觀音閣當其前,閣畔黃鵠磯、呂公洞。”如此,則黃鶴樓已由明初之正方、兩層演變至明末的“外圓內方”、三層,並在樓的平面、結構和造型上精巧雕琢,以致樓形的吸引力超過了環境。

在清代,據文獻記載,黃鶴樓曾重建四次。這一時期的黃鶴樓只是孤樓矗立,雖有勝象寶塔、宮祠、庭園等相映,卻已失去原來的環境藝術魅力和氣氛。然而,也可能正是由於這種環境和性質的改變,促使地方匠師從“黃鶴勝制”上去下功夫,而形成了黃鶴樓的地方特色和獨特個性。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畢沅所作《黃鶴樓銘並序》中有“自山以上,直立十有八丈;其形正方,四望如一,高壯閎麗,稱其山川”之說,可知黃鶴樓已一改與軒、廊、亭等結為組群的群體組合,而形成了“四望如一”的“標本”式孤樓。清同治八年(1869年)丁守存作《重建武昌黃鶴樓碑記》雲:“樓凡三層,計高七丈二尺,加銅頂九尺,共成九九之數。柱週六七尺以上者,四十八楹,為地基,周徑長二十丈有奇,寬八丈有奇。樓八面,各寬四丈五尺,上供呂祖像,仍其舊也。”對照歷史圖片和資料可知,清乾隆時樓形、樓高與同治時的大體相符。

由清同治年間的樓形可看出清黃鶴樓的個性和特色:

(1)樓為“四望如一”的“標本”或標誌式孤樓,已不如前朝之豐富或典雅,且稍有臃腫之感。

(2)樓之平面形狀雖較前樓複雜,但樓層已不出挑,由構造複雜、規格較高的平座而改為腰簷上直起欄杆和長窗之簡單做法,頗具鄂地民間格調。

(3)翼角脊飾為倒懸鼇魚(或魚龍),所有屋脊為“有戧無岔”,頂部聳立小騎樓式牌樓,簷下直起撐?出挑,這些完全取法於當地民間,而不似前樓那樣多少受制於官式的構造。

(4)“九九之數”之說,說明工匠已結合我國特有的文化、哲學、數理、陰陽意識,進行了巧妙的組合。

(5)“上供呂祖像,仍其舊也”之說,說明樓已成為供神仙為主,而將宴飲降為其次的時代特色。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一場大火,黃鶴樓付之一炬。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護理湖廣總督端方就黃鶴樓故址建一兩層平頂西洋式樓房,前列四層鐘塔,後連一層長條形平房,時人稱之為“警鐘樓”,然此樓門額卻篆額為“純陽樓”,算是略存一絲古意。

今新建之黃鶴樓,依據“按老黃鶴樓的樣子,恢復八角亭式”的原則設計、建造。新樓距原址東退800余米,平面仿照清代黃鶴樓的式樣,造型則在借鑒清代黃鶴樓的基礎上多有創新。樓高五層(加夾層為十層),高50.4米,主樓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