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建陽水吉黑瓷窯址》 Site of black porcelain kiln at Shuiji in Jianyang

水吉黑瓷窯址位於建陽市水吉鄉,因所在地古屬建安,故又稱建窯。此窯始燒于五代,鼎盛于宋代,入元後逐漸衰落,宋代以燒造黑釉鷓鶘鴣斑和兔毫茶盞而聞名。經發掘,發現的窯址多屬宋代,建窯範圍長達5公里,遺物豐富,堆積層極厚,從出土物來看,該窯除燒制民用建盞外,也兼燒一些貢品。

已發現的窯爐均為龍窯,窯身窄長,窯頭低而窯尾高,臥伏在山坡上,其結構分為窯頭、窯室和窯尾三個部分。窯頭為火膛,平面近似半圓形。煙室前牆正中設火門,火門之下有進風口。窯室似斜長的甬道,是裝坯的地方,一般高與寬都在2米左右。窯底傾斜,鋪一層細沙,其上放置一排排匣缽,兩旁用磚、匣缽或墊餅等材料砌築窯牆,窯壁上開設窯門,並起拱券頂,頂部兩側各設一排投柴孔,窯門與投柴孔的數量視窯室的長短而定。窯尾設有排煙室,由煙火柱與後牆組成,並有出煙孔。1989年發現的一座窯,斜長為135.6米,水準長度為127米,寬1――2.35米,高差為28.65米,前後窯室內的坡度為10度,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宋代龍窯。

已發現的窯具有盛放坯件的匣缽、墊座和隔離物墊餅、墊圈等。匣缽分直壁尖底形、斜壁尖底形和敞口而底稍平數種。墊餅依據坯件大小用粘土隨意製成,其他工具,如軸頂臼、撥手、套圈和瓷拍等皆用瓷土製成,表面施以青釉、黑釉或醬釉,均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其中軸頂臼和撥手當屬陶車的部件,證明當時已廣泛使用陶車製造瓷器。

出土產品以“建盞”為主,同時出土的數十件帶有鐵斑釉彩的“建盞”可能就是陶穀所撰《清異錄》中提到的“鷓鴣斑”,它解決了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建窯鷓鴣斑是否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建窯的生產工藝提供了新的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