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太廟》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in Beijing

太廟是皇家的祖廟,位於北京天安門內、午門外東側,與社稷壇隔道相對。太廟於明永樂年間與北京宮殿同時開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大殿內為同堂異室之制。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曾撤廟,改為祖先各建專廟之制,建成九廟,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雷火焚毀其中八廟,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新建廟並恢復同堂異室之制。清代沿襲明制,曾于順治四年(1648年)、乾隆四年(1739年)先後重修和改建。現存太廟基本保持明代廟制,是北京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太廟廟區呈南北向的長方形,東西寬294米,南北長475米。

太廟週邊東、南、北三面不設門,西面由南而北設太廟街門、廟右門(即神廚門),闕左門之東設廟西北門。前兩座門系黃琉璃瓦歇山頂木構大門,廟西北門是一座琉璃門。太廟街門是皇帝出入太廟進行祭祀的大門,到清乾隆皇帝以年歲“已逾六旬,宜稍節勞”為由,取近道經闕左門入廟西北門進入太廟。太廟內有兩重圍牆,外垣牆東西寬205米,南北長269米,矩形平面。南牆中間開三座拱券式門洞,券洞下半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三座門洞並列突出於牆面,線腳豐富,色彩鮮明,與漫長而高大平直的宮牆形成強烈的對比。門左右辟東、西角門各一座。進入外垣宮牆大門,有七座單孔拱券式石橋。橋南東側沿牆西向有神庫五間,橋南西側沿牆東向有神廚五間,均為黃琉璃瓦懸山式屋頂。橋北左右各有井亭一座,平面六角形,黃琉璃瓦盝頂。

橋正北為太廟戟門,通面闊五間,單簷黃琉璃瓦廡殿式屋頂,簷下單翹單昂五踩斗栱。戟門左右各有三間旁門,置於較低的須彌座上,屋頂雖蓋黃琉璃瓦,但為等級較低的硬山式,門的規格類似角門的形制,體形也略小。戟門是皇帝來太廟祭祀時盥洗和休息的地方。

戟門內即太廟正殿,通面闊十一間,通進深五間,重簷黃琉璃瓦廡殿式屋頂,下層簷斗栱單翹重昂七踩,上層簷斗栱重翹重昂九踩,前有月臺和寬闊的庭院,台基三層五出陛,每層都環繞有石欄杆。此殿屋頂式樣、佈局規模、裝飾與太和殿相同,是當時最高等級的宮殿。殿東、西廡各十五間,並設有燎爐兩座。過正殿即為中殿,面闊九間,為單簷廡殿式屋頂,左右也各有配殿五間。正殿是舉行祭祀祖先儀式的場所,中殿供奉列帝、列後神位,這兩座殿的佈局是前殿后寢的形式。中殿之後為後殿,規制與中殿相同,存放遠祖帝后神位。

太廟建築總體佈局簡潔,但建築規格較高,是歷代天子表孝道、重尊祖、建宗廟思想的集中體現。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