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孔廟》 
‧所屬分類= 古蹟的類型分類 > 壇廟

孔廟位於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西側與它毗鄰的是國子監,這是一組按“左廟右學”規制建立的建築組群。

北京的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後圮毀,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在原址上重建。以後經過多次重修,明宣德四年(1429年)對大成殿及兩廡加以修繕,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將大成殿改為青琉璃瓦頂;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用黃琉璃瓦頂,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對孔廟進行一次大修,將大門命名為先師門,二門為大成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時,將大成殿由原來的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擴大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直到1916年才完工。

北京孔廟規模大,建築物的級別高,大成殿取九五間數,重簷黃琉璃瓦廡殿頂,這些都屬於封建社會中最高品位的建築形制。孔廟大門外左右兩側路邊各立下馬碑一塊,碑文用滿、漢、蒙、回、托忒、藏等六種文體鐫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廟前的路原名成賢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廟的大門左右及胡同的兩端入口處各立兩柱三樓沖天牌樓一座。臨街的大門——先師門對面有大型琉璃嵌花八字影壁,加大了門前的空間。大門三開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屋頂收山較大,斗栱高與柱高比較大,且補間鋪作僅兩朵,可以說仍保持有一定的元代建築風格。門內東側有碑亭一座及省牲亭、井亭及神廚等建築,西側有碑亭兩座及致齋所、神庫、卜房、持敬門等建築。持敬門是孔廟與國子監相通的門,天子臨雍講學時由此門進入國子監。在這進院內豎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共一百九十八塊,是研究封建社會晚期科舉制度的珍貴資料。第二進院的大門——大成門,五開間,前後三出陛,黃琉璃瓦廡殿頂,七踩斗栱,平身科每間各四攢。門內西側懸鐘,東側置鼓,兩端沿著山牆陳列著十面周宣王時代石鼓的仿製品——乾隆石鼓,並有記述乾隆皇帝仿刻石鼓因由的石碑兩座。大成門階下兩側有元碑兩塊,東側的是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碑,西側的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碑。大成門左右各設角門一座。

孔廟的正殿為大成殿,位於第二進院中軸線的北端。大成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的月臺寬大,周圍有漢白玉石欄杆,正面及兩側出陛,正面的石丹陛上長7米、寬2米的雲龍圖案刻工精美。大成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黃琉璃瓦廡殿頂,斗栱上簷七踩,下簷五踩,明間平身科斗栱七攢,次間依次為五攢、四攢、四攢,盡間為兩攢。大成殿外觀造型凝重,室內空間高深,殿內正中設木龕,內置“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和明嘉靖年間孔子泥塑像、畫像等。木龕前置祭案,案上擺尊、爵、籩豆等祭器,殿內置編鐘、編磬、琴、瑟等樂器,這是一套完整的清代祭器與樂器,是研究我國祭祀禮儀及音樂的實物資料。木龕的兩側是複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等“四配”的牌位。殿內東西兩端還有“十二哲”的木牌位。大成殿東西兩廡的建築是存放先儒哲人牌位用的。兩廡前的院子裏有紀功碑亭十一座,東六西五,並有井亭一座。

最後一進是一座獨立的院落——崇聖祠。這組建築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當時名啟聖祠,青瓦頂,清代改稱崇聖祠,清乾隆二年(1737年)將屋面改為綠琉璃瓦。祠的大門名崇聖門,三開間,歇山頂,三踩斗栱。正殿名崇聖殿,五開間,歇山屋頂,五踩斗栱。殿前有月臺,兩廂配殿各三間,青瓦硬山頂,一斗三升斗栱。崇聖祠是祭祀孔子的父母及先人的祠祀建築。

北京孔廟這一建築組群,南北中軸線明顯,空間序列清楚,主次分明,層次豐富,氣勢雄偉。庭院中遍佈古柏老藤,寂靜古雅。碑亭、石鼓、古碑等大量歷史文物點綴其間,更加深了它的文化氣質。這是一處民族建築精華之作。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