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照片】阿壩朗依寺木雕(二)
*【照片】吳江同里退思園古鎮風貌
*【照片】瀋陽福陵隆恩門
*【照片】建水納樓司署大門
*《贛縣寶華寺玉山塔》
*《大理聖源寺觀音閣》
*【照片】同心清真大寺牆壁磚雕
*【照片】九江鎖江樓塔
*【照片】貴溪漢浦倪亞石牌坊
*【照片】聊城山陝會館山門
*【照片】洪洞蘇三監獄平面
*《賀蘭拜寺溝方塔》
*【照片】壤塘錯爾基寺經堂內部結構
*【照片】無鍚碩放昭嗣堂楠木廳木構架
*《土家族吊腳樓》
《淩源天盛號石拱橋》  Stone-archd bridge at Tianshenghao of Lingyuan

該石拱橋位於淩源市天盛號鄉天盛號村東北處。橋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是遼寧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拱橋。此橋原坐落在塔子河上,後因河水改道而被埋於地下,1979年進行了清理並復原。

該石拱橋為半圓單孔撞券式拱橋,橋身全部用石頭砌築而成,通長5米,總寬4.6米,橋拱淨跨4米,矢高2米。石拱券採用縱連式砌築方法,橋身縱向拱石排列有序,橫向前後相錯,拱石空隙間用石楔加以固定,使整個拱券成為一整體。在券的兩側各有券臉石一道,由七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上雕有珠圈,內有蓮花。在券臉石拱背上,平鋪伏石一層,其上為橋面邊石,邊石上有素面欄板、四角抹棱、望柱,柱頭雕有花瓣。橋面邊石當中的鋪路石條為橫向鋪置。在橋拱中部有一塊陰刻有文字的橋銘石,從這塊橋銘石的記載可知,該橋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由劉百通、劉五、劉海三人通力完成,是民間自建的橋。

金代建橋技術已較為發達,形式頗多,淩源金代石拱橋因是民間所建,所以採用了形狀簡單、施工方便的半圓單孔撞券式拱橋,但它對金代拱橋建造技術在東北地區的傳播及東北交通道路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