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古田沉字橋》
*【照片】番禺余蔭山房玲瓏水榭
*《甯安三靈墳》
*
*《正定廣惠寺花塔》
*【照片】吳江同里退思園古鎮風貌
*【照片】隆安惠迪公祠第三進廂房和耳房
*《岳陽傳書亭》
*《登封嵩嶽寺塔》
*【照片】通道黃土普修橋
*【照片】從江高增寨民居
*【照片】喀什高坎民居
*《德透黎民居》
*【照片】棲霞牟氏莊園更道
*【照片】聊城山陝會館饗亭石雕柱
《飛橋》 

“飛橋”是一種懸臂式木梁橋,常見的有單向懸臂式、雙向懸臂式和斜撐懸臂式三種。單向懸臂式木梁橋跨度一般不超過30米,雙向懸臂式木梁橋跨度可在30米以上。建於唐朝的蘭州“握橋”,其橋名形象地表達了懸臂式木梁橋簡支木梁與兩岸懸臂相握的構造特徵。其做法是:當兩岸石堤砌到一定高度時,把在一個平面上的七根縱列的大圓木一頭埋在堤岸中,另一頭斜挑出堤岸邊2米餘,稱為挑梁。在挑梁頂端用一根小橫木把七根挑梁貫拴在一起。挑梁上又橫壓大木一根,空隙地方用木塊塞緊,構成第一層。按同樣方法壘第二層,壘至第四層,兩端相隔約7米時,就在兩邊挑梁上安放簡支木梁,再鋪上橫板橋面,建成全橋。同時在挑梁頂端橫壓木兩頭豎立柱,用榫接連成一體。在立柱與立柱中間,嵌進擋木板,以遮蔽橫風斜雨對挑梁的侵襲。橋面上建橋屋,可避日曬雨淋。橋臺上修門屋或翼亭,壓在挑梁的岸端部,平衡跨中的靜、動荷載,而且挑梁挑出2米多的長度,與建橋木材容許承受的應力相適應。

甘肅榆中縣興龍山雲龍橋也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飛橋”,它初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橋的兩端建有翼亭,翼亭為歇山頂,簷口彎曲似弓,翹角甚高。橋上建懸山式屋蓋,楹欄齊全,畫梁雕棟,古色古香,人們可以在橋上避雨、憩息,或憑欄遠眺,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較高的觀賞價值。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