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薑寨遺址》  Ruins of Jiangzhai

薑寨遺址

薑寨遺址位於臨潼縣城北約1公里處,南依驪山,北望渭河,地處臨河東岸第二臺地。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4米左右。文化層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和客省莊二期文化類型。其中半坡類型的遺跡、遺物最多,也最豐富。該遺址發掘面積1.7萬多平方米,發現房址一百四十餘座、窖穴五百餘個、墓葬六百餘座、陶窯三座、圈欄二個以及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五千餘件。經測定,該遺址的半坡類型年代為西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類型為西元前3690年。薑寨遺址分為居住區、燒陶器的窯場區和墓葬區三部分。居住區位於中央,它的西南以臨河為天然屏障,東、南、北三面有人工挖掘的壕溝環繞,越過壕溝則為墓地,居住區西邊靠近臨河處是窯場。居住區為橢圓形,面積約2萬平方米。居住區的中心為廣場,周圍分佈著五組一百二十多座房子,每組以一座大房子為主體,周圍有一二十座小房子。這些房子的門都向著中心廣場。
廣場 約4000平方米,沒有房屋建築只有供通行的道路,路面有的用紅燒土鋪墊,有的用料姜石鋪墊。人工挖掘的三段壕溝不相連接,溝邊整齊,走向規則,在圍溝的內側,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座哨所,能夠觀望到周圍的情況。屬半彼類型的房址共發現一百二十座,可分大、中、小三種,其平面有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等,以圓形和方形的最多。營造方式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和地面起建三種。方形房屋共發現五十五座,平面呈正方形,其建築結構又可分半地穴式和地面上木架結構兩種。半地穴方形房屋共發現三十一座,其中大型房屋四座,面積在70平方米以上,中、小型房屋二十七座,面積多在15平方米左右,最小的僅4~5平方米。房基呈方形圓角,低於地面0.15~0.8米,深者以坎作牆,殘者坑壁上另加築矮牆,上架房頂門道狹長,門兩旁有二、四、六個不等的柱子作遮蔽風雨的雨篷支架,門道與屋內用門檻隔開,門檻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居住面與牆壁均塗草泥土。這類房址中F46和F47較典型。F46東西長3.16米,南北寬3.10米。居住面和周壁均用粘土、料薑粉末加草筋拌合塗抹。
灶坑在門道北約40釐米處,圓形平底淺穴。房屋中部有對稱的二個柱洞,房屋門檻高出部分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門道開在南壁正中,呈斜坡狀,外窄裏寬。門道中段有隔壁,進入室內處又有一段隔壁,這兩段隔牆均用草泥土築成。F47南北長9.05米,東西寬9.60米,壁和居住面均塗一層草泥土。灶坑對著門道,一進門便是。灶坑是連通灶,編為K130、K131,K130為瓢形,K131為圓桶形。灶坑周壁均用草泥土塗抹。灶坑與門檻之間,有一低於居住面的小坑,估計應是加柴站人之處。房內西南角和東西角各有一個高出居住面的平臺,面積各為11.9平方米。門道開在南壁正中,呈斜坡狀,有門檻,用草泥土做成。

居住面有二個大型柱洞,根據其位置判斷,還應有二個柱洞。在牆壁四周,共發現二十二個小柱洞。另在門道兩側各發現一個柱洞,可能是支撐門棚用的。地面上木架結構的方形房址共發現二十四座,其中F1保存較好。F1東西長10.60米,南北寬11.85米。從牆壁殘存情況看,築房前地面不平,東部從當時地面向下挖,以坑壁為牆,西部則從地面墊土起牆。牆壁用粉碎了的紅燒土和粘土築成。

居住面用草泥土抹平。灶坑在房址的中間,呈圓形,有灶圈。灶坑前有一平臺,在平臺與門道之間有一方形小坑。房屋的西北角和西南角有對稱的兩個平臺,高出居住面,平臺表面用草泥土抹平。居住面上有二個柱洞,西牆上發現殘存的十個柱洞,東、南、北三牆上也應有柱洞,但已無存。門道開在西牆正中,呈西高東低的緩坡。圓形房址共發現六十五座,其中地穴式六座、半地穴式十座、地面上木架建築四十九座。圓形房址平面直徑以4~5米多見。有的房址在門道盡端有小隔牆和門檻、小隔牆有密集的柱洞。有的房址只有門道而無門檻。灶坑一般為淺圓形或瓢形。地穴式、半地穴房址均以坑壁為牆,地面木架建築牆壁內均有密集木柱。屋內有一至六個不等的柱洞。地穴式圓形房址中F12保存較好。F12直徑2.92米,穴壁作牆,不平整,高1.25米。

居住面為棕紅色硬面,偏北有一灶坑,灶坑南有一柱洞。半地穴圓形房址中F109保存較好。F109直徑3.06米,以坑壁作牆,殘高0.48米。居住面用草泥土抹平,經火燒過。灶坑為淺圓穴,有灶圈。在居住面西邊有一柱洞。門道為斜坡狀,門檻南有一凹坑與灶坑相連。地面上木架結構圓形房址中F44保存較好。直到4.4米。居住面鋪以純淨的細泥和紅燒土。灶坑在東部,直徑1.34米。另外居住面上有六個柱洞,分前後兩排。房屋周圍發現四十八個附壁柱洞。屬半坡類型的窖穴共發現二百九十七個,一般都分佈在居住區內或在墓葬區的邊緣,其中圓形袋狀的九十七個、方形袋狀的八十二個、圓筒形的三十三個、圓口鍋底狀的二十九個、橢圓形的十三個、長方形的二十七個、不規則形的十六個。屬半坡類型的三座陶窯,均為橫穴窯。其中一座保存較好,二座殘破嚴重。屬半坡類型的墓葬共發現三百八十座,成人土坑葬,小孩甕棺葬。其中成人墓大部分分佈於遺址東部、東北部、東南部三片墓地,少部分分佈於居住區內,小孩墓少部分成群分佈于房屋附近,大部分零星分佈,進入氏族公共墓地者極少。半坡類型的出土遺物也是非常豐富,尤其是出土了一批十分珍貴的彩陶,如對稱的魚、蛙、人面紋等,可說是當今原始文化的藝術珍品。還在各種陶器上發現了各種刻符,為研究我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還有各種精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各種裝飾用品,也為研究我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準和人們生活狀況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