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成都羊子山商周土台遺址》 
‧所屬分類= 古蹟的類型分類 > 遺址

成都羊子山商周土台遺址

羊子山原是成都市區北門外的一座大土丘,因磚廠取土而逐漸縮小,1956年僅存40平方米的中心部分,進行清理後證實是一座土台建築。根據台址及台身包含的遺物分析,與三星堆、十二橋等遺址的商代地層出土物相同,故其始建年代在商代晚期。土台上面曾陸續清理了墓葬兩百一十七座,其中M172屬於戰國晚期的土坑木槨墓,年代較早,這是土台廢棄年代的下限。因此,這是一座建于商代,周代繼續使用的古蜀國土台建築遺址。

羊子山商周土台的形制根據遺跡復原,是一座宏偉壯觀的方形三級四出土階的坑台。底層103.6米見方,第二級67.6米見方,第三級(中心台)31.6米見方,其高度應高於10米。由於土丘比底層範圍大得多(土丘直徑約160米),推測應有四出土階。沒有發現臺上有建築物痕跡,所以不大可能是高臺建築的群落,很可能是古蜀國的露天祭壇。

羊子山土台的建造:

(1)整理台址。在原來人們活動的場地上,挖平填齊,整個台址鋪上3~4.5釐米的灰土。

(2)祭祀奠基。焚燒樹枝,殺牲薦璧,築坑埋,在台址灰土上有多處樹枝灰燼、燒過的獸骨和石壁,在西牆外發現木板坑,原從台址地表挖下1.2米,坑的面積為1.9米×1.8米,底、蓋、四壁用厚木板(厚13釐米以上)拼合,坑內物件已朽,僅存陶片兩塊。

(3)砌牆為邊。沿三級台的四周各夯築12釐米深、6米寬的基槽,從基槽內用土坯(65釐米×35釐米×10釐米)平置疊砌,上下齊縫,用灰白色細粘泥粘接緊密,外牆端直,內壁上砌十層磚,內收12釐米。每級台周都以6米厚的土坯牆為邊。

(4)夯土築台。以土坯牆代版,牆間填土夯築,這在當時是一項發明。夯具用圓頭木棒或卵石錘,夯端直徑為9釐米,單人使用,對粘而發硬的成都粘土這種夯具比較實用。夯土總體積約35574立方米,千百年來土台依然堅固牢實。

(5)厘制土坯。土台的土坯是另行製備的,製作十分精細,用淨土加拌經選擇的茅草作筋,用模厘杵打法制坯,估算共用坯一百三十萬塊以上,約31284立方米,規格統一,均為長65釐米、寬36釐米、厚10釐米的四棱四角端整堅固的日光磚。這項土坯工程技術無疑在商代屬於領先地位。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