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漢長安武庫遺》 

武庫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未央鄉大劉寨村東面高地上,在漢長安城中南部,南距南城牆1810米,西鄰未央宮宮牆,東距安門大街82米。武庫是漢高祖七年(西元前200年)蕭何親自主持修建的,西漢末年王莽時被焚毀。1975~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武庫遺址進行了發掘。武庫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四周有一大圍牆,夯土築造。東圍牆北端以南166米有一座門,門洞寬8米,估計在西圍牆相等的位置亦有門;南圍牆東端以西126米有一座門,門洞寬5.8米。武庫遺址內共有七座建築遺址,內部被一堵南北向隔牆分為兩院,東院有四座(1~4號遺址),西院有三座(5~7號遺址)。東院第1號遺址位於遺址東北部,東距東圍牆30.5米,南距第2號、第3號遺址約200米。第2號、第3號遺址南距南圍牆5.2米,北與第1號遺址南北相對。第2號遺址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26米。第3號遺址東西長155米,南北寬26米,內有一堵南北向隔牆,有兩座門,寬5米,門向北。第4號遺址東距第3號遺址約30米,南北長202米,東西寬25.6米,內有一堵東西向隔牆,有四座門,門洞寬3.6~3.7米,門向東。西院:第5號遺址東距內隔牆8.8米,與第6號遺址東西相對,南北長122米,東西寬21米,內有東西向兩堵隔牆,寬4.6米,門向西。第6號遺址東距第5號遺址約250米,南北長130米,東西寬21米,內有兩堵東西向隔牆,寬7.1米,門向東南。第7號遺址在第5號與第6號遺址南面,南距南圍牆約46米,南北均有門。武庫七座遺址,平面均呈長方形,大小不等,一般二面有門,但第7號遺址南北兩面都有門。每座遺址四周都有夯土牆。從出土殘存的柱礎石、磚瓦、紅燒土、木灰燼木炭推知,每個庫房都以夯土隔牆分成若干間,周邊立木柱,房頂覆蓋瓦,草泥土抹牆面,外施粉白,表面抹平,房內均用草泥土鋪地面,表面光平,較為精緻。第1號遺址東西長197米,南北寬24.2米,中間有一堵南北向隔牆,寬3.4米,現存高0.5~0.7米,將遺址夫婦成東西兩間大房,每間大房南面各有二門,門洞寬5米。房內東西長187.4米,南北寬16米,南北有四排柱礎石,可知面闊近四十間,進深三間。房外南面有廊道,廊外面有散水。東牆南端有一個小夯土垛,長5米,寬4.8米,殘高0.2米。西牆南端也有同樣的夯土牆垛遺跡,應是守衛兵用房。第7號遺址是武庫內規模最大的一座房庫,東西長230米,南北寬45.7米,共有四間大房,每間有南北對稱的四門,門洞寬2.1米。遺址內共有三堵南北向隔牆,長32.7米,寬6.96米,現存高1.8~2米,最高4.9米。每條隔牆南北有二門,門洞寬2.1米,門道與各間房東西相通,房內隔牆兩側房頂上可能設置天窗,以便通風。每間大房內有四條夯土牆垛,長13.5~13.8米,寬5.2~5.4米,高0.5~1米。每條夯土牆垛四壁均有若干個壁柱,起支撐作用。房內有東西二十一排柱礎石(包括一部分壁柱),南北有十七排柱礎石(包括一部分壁柱),還有一些雙柱礎夾在各排之間。這些柱礎石,除去立木柱的柱礎石以外,還有一部分是放置兵器架的柱礎石。第4號遺址隔牆南房間內也發現有放置兵器架的柱礎石。在第1號遺址中,出土的兵器有銅戈、銅鏃、鐵刀、鐵矛、鐵戟等,其中以鐵鎧甲為最多。第7號遺址中,出土的兵器有銅鏃、鐵刀、鐵矛、鐵劍、鐵戟,其中以鐵鏃為最多,計二千餘件。這一情況反映各個庫房是分類儲存武器的。武庫遺址出土的兵器以鐵兵器為主,銅兵器次之,充分反映了西漢時期鐵兵器取代銅兵器的情況,反映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後,冶鐵業有了很大進步,因而促使了鐵兵器的發展。武庫遺址出土的遺物除兵器外,還有磚、瓦、瓦當及工具等。磚有素面方磚、長條磚、幾何紋磚。瓦有筒瓦、板瓦。瓦當有雲紋瓦當及文字瓦當。工具有鐵斧、鐵錛、鐵鑿、鐵錘。生活用具有銅釜、鐵釜等。發掘證實,規模宏大的漢長安城中央武庫設在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其目的顯然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和保衛西漢王朝皇室的統治。武庫遺址的大規模發掘,是漢代考古的重要收穫之一,它是漢長安城內的重要建築,武庫遺址規模宏大,總面積約229萬平方米,像這樣巨大的武庫在中國歷史止是罕見的,展示了武庫的建築佈局與形制,為研究漢代兵器庫的形制提供了具體的實例。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