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山海關》  Shanhaiguan Pass

山海關位於秦皇島市東北,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東與遼寧省毗鄰,為華北通往東北的咽喉要道,是明代萬裡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關口,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之稱,為兵家必爭之地。

山海關關城是山海關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關城系東依長城,南、北、西三面圍築城牆而構成,周長4363.5米,城牆均為土築磚包。關城設城門四座,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各門上均築有城樓,門外建有甕城,現僅存東門城樓和甕城。關城中央建有鐘鼓樓。鐘鼓樓原建在城中之北,系明初徐達所建,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參將谷成功將其移建於城中央,清康熙五年(1666年)管關通判陳天植重修,1952年拆除。關城東南角的城臺上有建于明初的奎光樓,東北角的城臺上有建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威遠堂,均已毀圮。

關城的東門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原名鎮東門,因門上城樓簷下懸“天下第一關”匾額而稱之為“天下第一關”。天下第一關城樓建于明初,明嘉靖、萬曆及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均有重修。城樓通高25.45米,其中城台高11.75米,城樓高13.7米。城台東西兩面正中辟長方形磚砌對穿拱券門,以通關內外。城樓坐東面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上下兩層,單簷歇山布瓦頂。下層南北兩端設木梯可登上層,上下兩層當心間辟長方形門,上層西面出一步廊,並置欄杆和楣子。簷下四面置一鬥三升鬥恚檀枋飾彩繪。城樓的南、東、北三面辟方形箭窗,計六十八樘。每個箭窗均裝紅色箭板,箭板上繪有白色圓環和黑色靶心。每塊箭板均可自由支落,既可t望又可通風,這使城樓顯得更加雄偉,還增加了城樓的絢麗色彩,是河北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實例。

“天下第一關”南面建有牧營樓,樓坐東面西,築在一個高大的城台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上下兩層,單簷歇山布瓦頂。下層當心間辟長方形門,南北兩端置木梯可達上層,上層辟有長方形拱券窗三樘以供t望。牧營樓南、北、東三面辟有方形箭窗二十樘,窗的形制和作用與“天下第一關”城樓箭窗同。牧營樓是駐紮軍隊的地方,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早年坍毀,現存建築為1986年重建。

牧營樓南偏東處建有靖邊樓,此樓和臨閭樓互成犄角,通稱東南角樓,是山海關關城東南角與長城銜接的處所。靖邊樓由兩座樓閣成直角形構成,面闊六間,進深三間,外部為重簷歇山布瓦頂,前設面闊六間的抱廈,內部用巨大的柱枋形成兩層,置兩個木梯通上下。東面與南面山牆成直角,各長25米,西面和北面山牆各長12.9米,建築面積658.41平方米,樓通高13.47米。靖邊樓的北、東、西三面共設箭窗五十六樘,窗的形制和作用與“天下第一關”城樓箭窗同。靖邊樓建于明初,明成化、萬曆年間均有重修,清嘉慶十年(1805年)改建為六角形奎光樓,1933年被毀,現存建築為1985年重建。

臨閭樓建在“天下第一關”北偏東處,坐東面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上下兩層,單簷歇山布瓦頂。該樓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為屯兵之所,後廢,現存建築為1986年重建。

在山海關關城的南面還有萬裡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它是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的傑作。在老龍頭上又有明萬曆年三十九年(1611年)兵部主事王致中改建的澄海樓。這些勝跡雖為1984年以來所重建,但仍可覓見當日的風采。

山海關與其周圍的長城、城堡和墩台構成了一個完備的防禦工程系統,它是古代軍事設施的傑作,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民族心理和氣質的表徵。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