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紫荊關》 Zijingguan Pass

紫荊關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坐落在太行山脈與河北平原的交界處,是萬裡長城的重要關隘。它位居居庸、倒馬兩關之間,與其並稱內三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據史書記載,紫荊關古稱“蒲陰徑”,為太行八徑之第七徑,秦漢稱上穀關,東漢稱五阮關,宋代稱金陂關,無代因嶺上多紫荊樹而改稱紫荊關。

紫荊關北臨拒馬河,南依龍泉、倒馬關,東連幽冀平原,西毗雁門、偏頭諸關。出紫荊關,向東經奇峰總口、茶窩口、削嶺,入淶水界可達居庸鎮;向西經磐石總口、週二溝、小龍門等,西入淶源界可達倒馬關。它“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畿輔通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紫荊關關城的興建當與萬裡長城同期,戰國時期,它是燕長城的重要關隘。首建於北齊的內長城,以紫荊、居庸、倒馬為“內三關”。金代長城也經過紫荊關。現存紫荊關建築及其兩側長城均為明代建築。據記載,明洪武初年就對紫荊關進行了改舊建新。永樂帝遷都北京後有過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活動。明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崇禎年間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建,使紫荊關成了一個設施完備的“紫塞金城”。

紫荊關關牆總長1.8萬多米,共設城門四座、水門四座、戰台十九處。關城東西共有城堡四座:東為奇峰口城和官座口城,西為銀山口城和磐石口城,城上共有敵樓三百三十座。關城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以牆相隔。東城較小,設文武衙門;西城較大,為屯兵之所。關城依山面水,四座城門分別開設在東、西、南、北四面,南、北兩門為交通要道。北門系甕城建築,呈三角形佈局,因面臨拒馬河,故北門東開。北門亦稱“河山帶礪”門,門額分兩層,均為明萬曆年間所刻,上題“河山帶礪”,下題“紫荊關”。南門亦稱南天門,是由盤道進關的首要門戶,門額題刻“畿南第一雄關”。在南門內真武山南側還設一門,門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是通往內城的門戶,門東側建有水門。

紫荊關關城以城內的真武山為中心,城牆依山起伏,向外延伸,形成四個半圓形,大城套小城,城樓建築自成體系。關城兩側有翼牆左右延伸,高聳於崇山峻嶺之巔,既可對外聯絡指揮長城防務,又可進行自身防禦,堪稱軍事重地。現存的紫荊關城垣及其城門雖多有損毀,但它作為內長城的要塞,對研究長城及古代戰爭史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尤其是現存的北城門及北城牆等建築,均以大塊料石壘砌,建築水準高超,在全國同類建築中實屬罕見。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