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土家族建築裝飾》 Decorations of Tujia architecture

土家族建築裝飾樸實無華,散發著濃鬱的鄉土氣息,做到功能、結構和藝術處理的高度統一。

土家族的匠師們在大木構造中,善於組合各種構件的形狀及雕飾,使之成為藝術整體。如梁、枋、雀替、鬥懟⒃鋁旱冉峁梗通過藝術處理,克服體形上的笨重感,而以美化的形象出現於建築上。如在簷廊頂部加設頂椽,修飾加工成船頂形、鶴頸形、海棠形的“軒廊”,根據撐淼腦倉鼻魘疲雕飾成竹節、卷草、靈芝紋樣;也有以獅、鹿、松樹或人物故事為主題的雕鏤,使其既具有結構功能,又具有藝術效果。

土家族石雕藝術也獨具風采,土家人將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相融合,創造了造型多樣、雕鏤精湛的石雕作品。雕飾題材非常廣泛,有山水、花卉、龍鳳麒麟、神話故事、戲曲以及反映平民生活的場面等;雕刻手法豐富,有浮雕、透雕、半圓雕及圓雕等;在佈局上講究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又在統一中求變化;在風格上講究簡潔古樸,講究精細和粗獷的和諧統一,充分體現了土家族人誠實、粗獷的民族氣質。如恩施市文昌閣的浮雕盤龍石及鹹豐縣嚴家祠堂的盤龍石雕,龍魚交錯相纏,龍爪雄勁,龍體矯健,或飛騰出水面或翻滾於波濤中,栩栩如生;恩施市五峰山上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連珠塔塔基八方的八大金剛力士的石雕,力士肌體剛勁,威武雄壯;咸豐縣唐崖土司王城內的一對石人石馬,粗獷中有精細,靜態中有變化;土司王城中的石牌坊,則體現了建築、雕刻和書法繪畫的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又如來鳳縣城郊的“咸康佛”(仙佛寺摩崖造像),在近百米高陡峭的赭紅色岩壁上,雕有大佛三尊、小佛三十五尊,大佛形象高大、氣魄雄偉,小佛工整精細、玲瓏剔透、古樸而各具神態。再如利川魚木寨,寨上石碑石墓有上百座,石碑有塔式、牌坊式、牌樓多層式、圓頂式、平臥式等多種造型,石雕題材除各種圖案外,還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所有石雕都是在一塊石料上雕鏤而成,有的碑面上雕的龍頭中含有可以轉動的珠子,有的碑角上所雕的海螺可以吹響,有的還在碑樓下鏤空,如要看清碑名,必須透過雕飾得十分壯觀的碑簾圖案才能見到,其中的“雙壽居”則集巴派雕刻藝術之大成,幾百名工匠雕鑿了三年,雕出了六出戲劇中的五百多個人物造像。

土家族的石雕柱礎同樣獨具匠心,實屬罕見。如鹹豐嚴家祠堂亭閣內的一對石獅柱礎,刀法洗練,形象生動,堪與四川灌縣二郎廟、青城常道觀的同類柱礎相媲美。又如利川三元堂道觀竟有二十八個造型各異的柱礎,其中正殿的一對雕龍柱礎十分傳神,龍的造型具有騰飛、遨遊的動態美;另一奇態的八方形空心柱礎,內置以能轉動的雕刻精美的小獅,其頂部的1/3被分隔成十六邊形,各雕飾以不同造型的花卉圖案,菱形的線框內有虎、猴、羊等動物透雕,十分生動,柱身八面又分別雕有不同的人物造型。

土家族建築裝飾最精采處,當推窗格圖案。它主要表現為有中心、有系統,構圖明確,花格的局部與整體襯托得宜,局部與局部間又相呼應,穿插自然,均齊平衡,富有韻律感。如“滿布式”窗格的“平行直欞”、“斜方格眼”、“攢方錦”等,雖然花紋繁密,卻條理分明。又如“冰裂紋”,看起來好像很雜亂,但其分佈皆具規律,有發源中心,脈絡清晰。在圖案的組織上,將幾何圖案與自然圖案結合應用,使動與靜、抽象與具體結合成一體,相得益彰。例如,在用直欞條構成的“框格式”的“步步錦”、“燈籠錦”,“肘接式”的“楔接紋”、“獻禮紋”、“併合錦”、“十字花”等幾何圖案中,嵌上自然形態的雕花,如佛手、仙桃,各種變形的蝙蝠、蝴蝶等,疏密相間,均齊平衡,造成了統一、協調的藝術效果。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