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永順老司城》 Laosicheng in Yongshun

在永順縣城東20公里的地方散佈著一些古代建築物的遺址,六百多年前在這個遺址內曾經有過一座規模甚大的“猛洞河別墅”,這就是老司城,又名福石城。它坐落在靈溪河北岸的太平山麓,無數連綿不斷的山脈湧向這裏,猶如萬馬奔騰,而老司城則是當年被稱為“萬馬歸朝”的寶地,從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這裏一直是湘西土司王朝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老司城四周無正式的城垣,在半月形曲流的猛洞河兩岸縱橫著八條大街,由於歷代土司的不斷精心經營,逐漸發展到具有方圓數裏、“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的規模。隨著清雍正七年(1729年)的“改土歸流”,老司城逐漸衰落。

老司城古城遺址至今猶存。城北有土司衙署遺跡,這裏有一條寬約數十步、長約兩百步的卵石立砌的街道,共有六處高臺,現在這些高臺上可見到幾處古建築的殘基,明代彭氏宗祠就位於最後一處高臺上。

彭氏宗祠遺址前面屹立著半堵傾頹的牆壁,祠內陳設著第二十三代土司的木雕坐像,在坐像兩旁站著幾位土官。祠前空場曾是土家人“擺手”之地,空場隅完好地立著一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的德政碑,碑高2.73米,寬1.2米,座高0.4米。

在宗祠右側,南北相對有兩個洞,洞呈圓拱形,高2米,寬3米,深10米,可容納二十多人,形如隧道,這就是土司當年用以避暑禦寒的涼洞與溫洞,是用青磚拱砌而成,結構堅固,至今仍保存完好。

從衙署遺址向東,沿街道向左轉折一段,複又轉向東南,自此便是一條悠長的古道,古道傍依山麓與靈溪河畔,伸延到1公里外的祖師殿前。

祖師殿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建築古樸,是土家族現存最早的古建築,始建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重修,民國初年曾加修葺。整個建築群計有殿堂三進,前為正殿,中為皇經台,後為玉皇閣,沿中軸線佈置,依山勢而建。

正殿系木結構,面寬五間16.9米,進深13米,高10米,上作重簷歇山頂,布小青瓦。正脊上置劍獸,龍頭上昂,尾上卷,翼角上翹。明、次、梢間簷下均設斗栱。明、次間三斗栱各攢檔二十斗口,梢間為十五斗口。外簷下斗栱五鋪作,內簷補間鋪作作單抄單昂,八椽栿。下置柱二十四根,柱礎石作覆盆式,素面無紋飾,上置高22釐米的木櫍。殿頂無天花板及藻井。此殿柱子配列與一般堂殿不同,明間用減柱法,去分心柱,以擴大空間滿足宗教活動的需要。

皇經台亦為木結構,面寬9米,進深9米,呈正方形,上作三簷樓閣式,歇山頂布青瓦,簷下以十二根木柱支承,簷角上翹。

台後為玉皇閣,磚木結構,面寬10米,進深9.3米,上作重簷歇山頂,布小青瓦,三面青磚牆,七架梁。據《永順縣誌》載,台閣系後建,為明天啟元年(1621年)專為收藏“玉皇真經而蓋”。

老司城東閣左旁有一處山丘,即紫金山。其間荒塚壘壘,葬著數百年來各代老司城的土司們,據考查共一百零九座。

古道右邊有一座刻有“子孫永享”的石碑坊,這是抗倭英雄彭翼南的正室于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所豎。

老司城古建築遺址為研究土家族建築歷史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