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雅美人民居》 Dwellings of the Yameis

雅美人分佈在臺灣東南的蘭嶼島上,曾出現在雅美人歷史中的六到十個聚落皆坐落在延展於島嶼周邊的四個腹地中,使腹地形成一個完整的“自然生態區”。由於蘭嶼島大部分為珊瑚礁岩,因此選擇一個可以泊船的卵石或沙岸港,在其附近建村成為首要考慮因素,歷史上的聚落也都出現在這些港口的附近,腹地及水源的豐富與否反倒成了建村的次要條件。在雅美人的聚落中沒有統一的聚落權威,但有數種為傳統習慣所承認的社會權威,其社會具有“無階級社會”的特徵。

雅美人的村落空間也具體地反映了這種社會關係。雅美人傳統的村落形態,據島居龍藏1911年的調查,大體是呈現一種密集而均質的面貌。村落內部由同質性高的家屋及間或其中的豬圈構成,不存在有家屋以外的紀念性建築物,也沒有作為全社固定集合的廣場。村落內的道路無明顯的軸向,常借各家前庭空間組成交通網絡。所以從一個村落的尺度看起來,這種均質的空間反映了一種全層次的社會關係——沒有絕對統一權威的社會組織。

在這種集居形態的內部,世系群隱約由豬圈在村落中區隔成幾個不同的地域團體,這可能與早期各世系群遷移至社中的先後有關。因為遷移以世系群為單位,先到達的世系群在空間中選定了有利的位置,並在宅群四周建好豬圈後,其他世系群只能隔著豬圈覓定宅群的位置,如此便區隔開各世系群的空間關係。由於先到達的世系群往往在村落、船屋區、港口的連線上選取一有利位置,於是在村落中佔據了最靠近港口的宅地。而後至的世系群,為表示對歷史及先至者的尊重,往往不會逾越先至世系群的有利位置。如此一來,在一個尊重歷史傳統的民族中,空間的位置時時刻刻向其他世系群展示其優勢的地位,而成為一種社會權威的象徵。但這種優勢也常因自己群內的人口減少或能力衰退,以及其他世系群人口增加而面臨挑戰和威脅。所以世系群間緊張的關係在空間中必需藉由豬圈或空地來隔離和緩和,甚至解決世系群間的紛爭。

在地域化的世系群宅地內部,則由數戶大小不同但形式類似的家屋構成。雅美人傳統家屋大致包括主屋、工作房及涼臺三個部分。主屋通常因面積大且凹下,所以多在宅地的後面,其正面與涼臺、工作房相連,三者間夾一前庭供曬魚及一般儀式、工作時使用;工作房置於主屋的側面或側前方;涼臺則多置於工作房的對面。當然也有主屋、工作房及涼臺呈線性配置的例子。

就構造方式而言,雅美人主屋的構造基本上採用扁平狀木柱,再以木板嵌接成牆板而成。工作房的構造與此類似,不過因為要圍出一個地下室空間,所以地下室仍採用圓木柱,以承接工作房上層地板的重量,工作房地下室四壁皆為卵石坡坎,並不嵌接木板。涼臺則為一標準的支柱構造建築,構造極為簡單,也最具臨時性。之所以採用這些結構形式,推測與當地的氣候如溫差、風害有關。

雅美人家屋除了構造方式有明顯的生態適應特徵外,其形式也有明顯的生態因素。主屋前簷低於前庭、前坡長後坡短的形式順應地形並可防止風害。室內則以階梯式的平面維持約一人高的空間,以減少不必要的基地挖方勞動。主屋前埕凹下的深度多在1.5~1.8米之間,如此一方面可維持主屋的脊頂高於側坡坎約60釐米,以便於側山牆開窗通風;另一方面則因為蘭嶼地表一般在1~1.5米的紅土層之下即為礫石層,而紅土層較易挖掘,礫石層則利於排水。除了主屋的形式以外,工作房也以突出地面的山牆面向海洋,以減少風暴的襲擊面,在開口的方向上也因各村落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有利於避開風害為原則。至於涼臺則以其簡單的支柱形式暴露於大自然之中,表明了它的臨時性及易於整建的特性。

雅美人的主屋如同人的生命,呈現著“成長”的特性。主屋的形制從最簡單的二門開始,隨著雅美男子年歲的增長而逐漸擴大成三門、四門甚或五門。雅美人在婚後,夫妻皆同住在男方父親家的工作房下層,大約在妻子產子後,男子開始在父親主屋旁建造二門主屋。雅美男子將屆中年時,學習到足夠的經驗和積累到足夠的資源之後,開始由父親在世系群宅地內覓地供夫妻建造三門主屋,這標誌著雅美男子開始獨立和成熟。擁有三門主屋後,則以增建工作房為優先目標,而非擴建四門主屋。因為此時屋主的兒子適值婚齡,增建工作房可作為下一代完婚初期的住所。有的地方如無男嗣,屋主往往只將主屋建到三門的規模,工作房則不再興建。雅美男子作了祖父之後,開始依序擴建三門主屋為四門乃至五門。在剩下的歲月中,也開始對舊有建築物進行翻修。

關於住屋內部的使用,依據日出、日落方向定出住屋內部“俗古側”及“超凡側”空間,分別屬於女人和男人的主要活動空間。“俗古側”的活動偏重於日常炊煮等物質性活動,“超凡側”的活動則偏重於儀式性的精神活動。另外在宅地外的空間建構產房,讓臨盆婦女使用。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