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Database error: your query error
MySQL Error: 1030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瀋陽故宮》  The Imperial Palace in Shenyang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遼寧 || 古蹟的民族分類 > 滿族建築

瀋陽故宮位於瀋陽市舊城中心,是清代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營建和使用的宮殿。清入關後,這裏被稱為“陪都宮殿”,康熙、乾隆年間曾對宮殿進行改建和擴建,成為今天之規模。
整個故宮占地5萬多平方米,其建築佈局可分為東、西、中三路。

東路建築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所營建的大政殿、十王亭等。大政殿居於後部正中,建在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台基上,為八角重簷攢尖頂,其形式是仿東京城的八角殿。殿內徹上露明造,有精緻的斗栱、藻井、天花。簷下有九踩雙翹重昂斗栱,南面兩個簷柱上有兩條蟠龍,造型極為生動。殿后有鑾架庫十一間,殿前東、西兩側輔以十王亭。亭平面方形,三面圍牆,朝甬道方向辟門,頂為歇山式。十王亭的平面佈局是按八旗制度方位排布的,是滿族建築文化的一種反映,在亭前還有樂亭兩座。

中路建築以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為主體,可分為三個院落。崇政殿與大清門為第一個院落。崇政殿建在月臺上,為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殿前月臺左角置日晷,右角置嘉量,殿的東、西兩側有翔鳳閣、飛龍閣,殿前為大清門。大清門的東側有太廟,大清門前面有文德坊、武功坊,坊南左右對稱佈置有奏樂亭、朝房、司房等。第二個院落以鳳凰樓為主體建築,東、西兩面有師善齋、日華樓、協中齋、霞綺樓。鳳凰樓為清寧宮的門樓,為三層歇山頂樓閣式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周圍廊,此樓原為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是後金天聰元年至九年(1627~1635年)建成的,原名翔鳳樓,乾隆年間改為鳳凰樓。過鳳凰樓進入第三個院落,迎面就是清寧宮,清寧宮為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其兩側有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睢宮、永福宮,西配宮有麟趾宮、衍慶宮。室內都有滿族傳統的大炕,院內還並立著索倫竿,這是滿族傳統的祭天神杆。在院的東、西兩側附有兩個小院,為東宮和西宮。東宮內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建築,西宮內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漠閣等建築,均為乾隆年間所建。

西路建築是皇帝東巡盛京讀書看戲的地方,其主要建築有戲臺、嘉蔭堂、仰熙齋、文溯閣等,其中文溯閣是仿明代寧波天一閣所建,為面闊六間重簷硬山式建築,是專為收藏清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而建的。

瀋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之外保存最完好的宮殿建築群,雖在規模、氣勢上比不上北京故宮,但在建築上也有其特點。

瀋陽故宮的建築物多為大屋頂、前後廊、飛簷斗栱,並油飾彩畫,多採用漢族傳統的表現手法,但也融合了滿、蒙古、藏等少數民族的風格。從大政殿看,其八角重簷、廊柱式、大木構架、飛簷斗栱以及殿內的藻井等都承襲了宋《營造法式》的傳統手法,但又別具一格。在宮殿建築中以龍象徵皇帝是漢族的傳統,但崇政殿、大政殿中形態較大、姿態生動的木雕龍又過於突出。殿的須彌座或台基、丹墀與地面齊平,僅用條石鑲邊。殿頂瓦上的相輪、火焰珠、八條垂脊的韃人及殿內天花上的梵文裝飾等,則是蒙古族和喇嘛教的建築藝術特點。殿為八角形是滿族八旗制度的象徵,門窗又有“窗戶紙糊在外”的滿族東北地方特點。可以說,瀋陽故宮是蒙古、漢、滿等民族建築藝術風格融於一體的佳作。

北京明代建造的宮殿是殿高宮低,而瀋陽故宮則是宮高殿低,即將用於生活的後宮建在高臺上,外朝的殿則建在平地上。瀋陽故宮樓閣建築較多,約占早期建築的一半。另外,有後宮是典型的四合院形式,清寧宮的“口袋房”則較多地保持有原始女真人的住宅特點。

瀋陽故宮建有熬蜜房、放炭樓、糧倉等建築,是歷代皇宮中少有的,這些都與清入關前喜圍獵和食甜食等習俗有關。因關外寒冷,宮廷中設火炕與火地。

瀋陽故宮的大政殿與十王亭分別是御用大殿與八旗王公大臣辦事的王亭,這種殿亭同建在皇宮內、君臣合署辦公的佈局,在宮殿建築史上僅此一例。

 存入<我的古蹟檔案夾>    查看<我的古蹟檔案夾>     列印     上一筆    下一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