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 圖片
《喀什民居》  Dwellings in Kashi
‧所屬專欄= 熱門古蹟景點

喀什是新疆名城,為維吾爾族集中居住的城市。它地勢起伏,房屋密集,街巷狹窄,大街寬7――8米,小巷僅2――3米。房屋隨地形地勢營造,相鄰房屋犬牙交錯、互相套疊,但各家都自成完整的院落。狹窄的街巷上空常建有過街樓,形成連續的小天井。在一些崎嶇的坎坡上,還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巧奪空間,建築層次豐富,居住環境舒適,生活氣息濃鬱,很有地方風味和民族特色。

喀什有兩類民居:一是阿以旺式民居;二是米瑪哈那式民居。前者年代多在兩百年以上,現存完整者甚少,個別的有四百年左右的歷史。這種古老形制的民居多在20世紀初喀什大地震中被破壞,以後興建的民居多為米瑪哈那式。

喀什阿以旺式民居與于田、和田等地的民居基本相同,配有一套沙拉依生活單元,以阿以旺廳為中心四周造房為其主要特徵。但因喀什地形複雜,很難見到十分規整的典型平面佈局,也未見到像和田地區幾組阿以旺廳組合的大型民居。喀什民居有些室內僅有一根或兩根柱,平天窗採光,房屋也稱“阿以旺”。這是為適應地震而成的變態形式。

喀什民居在曲折的深巷內,隨地形地勢而興建,每戶院落千變萬化,面積大小懸殊,大的庭院(指“阿克賽乃”)有100平方米左右,小的僅有3――4平方米,以10――25平方米為最多。無論庭院是大是小,它們總是空間尺度適當,房間組織合理,綠化配置得體,環境舒適。整座建築的安逸性、私密性、親切感甚佳。

庭院無論大小,都以米瑪哈那生活單元為主體組合。米瑪哈那生活單元雖每戶都有,但各戶的空間尺度和各種建築處理手法不同。組合形式有單院和複合院,其特點是:每座民居的房屋,根據住戶的生活需要,隨地形地勢佈置,無固定的法式格局,不強調對稱、日照方向、大門入口的方位。

庭院佈局呈封閉式內向性,不採用單幢建築及高簷部圍合方式,善於利用層數和層高的差別、圍牆的安排、柱廊的配置、簷部的搭接連續等處理手法,使各部位的建築空間既連接又延伸,相互滲透、呼應,互為補充。庭院空間具有圍而不死、封而不閉的特點。整個空間完整而豐富,主要表現在:

(1)庭院雖為不對稱內向性圍合空間,但庭院內的房屋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院內建築有高有低,層數有多有少,依功能需要、不同部位巧妙安排,且隨地形地勢變化設立主軸線,將主體建築放在主軸線上。主體建築的開間、層高較次要建築大而高,並採用設柱廊、突出入口廊簷、提高裝飾標準、利用地勢或設半地下室抬高標高手法突出主體。

總之,對建築的部位、方向、尺度、層數、視野角度、裝飾的繁簡、色彩的應用、用材的好劣等均精心安排,使之主從明確。

(2)重視空間的虛實對比、相互呼應、彼此襯托。空間組合,重視房屋的高低、虛實處理。柱廊的普遍廣泛應用,不僅是功能的需要,而且在民居庭院的藝術處理方面也作用非凡。柱廊佈置於庭院一角、一面、曲尺兩面、兩對面、上下相錯對面等,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有簡有繁,和房屋的牆面、圍牆等毗連、分離、組合,構成各種不同的虛實對比效果,各種不同的節奏、韻律,使庭院內各部位房屋空間相互呼應、滲透、引深,彼此襯托。庭院雖是封閉圍合空間,但很富生氣。

(3)臺階、露天樓梯、欄杆、天橋的小尺度巧妙安排。這些部件不僅是使用功能的需要,而且起著引導路線、分割空間、轉折空間、展延空間、點綴景色的作用。同時它們所形成的小空間還可作為貯藏、淨身的小室。

(4)重視統一和微差處理。庭院不是用幾幢房屋來構成圍合形式,而是將庭院內的各部分高低不等、大小不同的房間統一處理,採用將簷部連成一氣手法,使房間之間、房屋和圍牆之間、房屋和廊之間彼此聯繫、相互統一,構成圍合式空間。隨著天際線的高低起伏、曲折變化,庭院的空間在統一的格調裡具有活躍的藝術氣息。

(5)空間序列的逐步展開。從蜿蜒狹窄的小巷通道進入光線較暗、空間低矮的門廳(一般設於次要房屋的樓下,淨高2.2――2.5米),然後步入明亮的天井庭院,建築裝飾華麗、空間舒展的庭院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順著主體建築部位的重點安排,自然引入進入主室,順著露天樓梯的引導,進而步入樓層。順著安排在恰當部位的圍院門,婦女可清晰地找到進入另一天地的院落,有條不紊,主次分明。

(6)在占地面積不增加的情況下,充分擴大使用面積和空間的手法巧妙。如借用巷道上空,二層外挑,採用低窗臺(45釐米),門、窗開成喇叭口形等。

(7)採用各種處理手法,擴大小庭院的空間視覺感。喀什民居中擴大空間視覺感的處理手法甚多,如將第一層的院子做得小些,到第二層時將房屋牆向室內收縮;下層為實牆,上層部分設廊或是後縮一些再設廊;一層層高低些(2.2米),二層層高高些(2.7米);樓梯扶手、柱廊欄杆、一層屋頂欄採用小尺度(45釐米高);巧妙安排露天樓梯,引導視線,使空間展開,甚至形成虛構空間,即似乎順著樓梯還可以到達更開闊的其他房間;利用縱向空間構圖手法,使長邊順著人的視線展開;利用扶梯導向,將屋頂作為補充空間;還有用借景手法,使鄰居的庭院或屋頂好似在自己院子之內,等等。另外,還採用相反的處理手法,將小天井上部加以席棚頂蓋,避免產生坐井觀天之感,使有限的小空間有增大感。

(8)庭院組合佈局重視男女流向分開。庭院佈局有單院和複合院,單院多為小型低標準民居,複合院為大、中型民居,標準一般較高。由於宗教和民族的習俗,維吾爾人接待賓客時男女分開接待。因此,無論是單院或複合院,庭院內的房屋佈局都十分重視男女分開的處理,以便喜慶、佳節待客時男女分別就座。大、中型民居常設主院和分院。分院較小、較隱蔽,是婦女日常起居的院落,但與主院聯繫方便,有的還另開大門,單獨經街巷出入,便於賓客多時,男女賓客各行其道。單院則多利用房間的佈局去適應男女賓客的分流。僅有一套米瑪哈那生活單元者,米瑪哈那接待男賓,阿西哈那接待女賓;或是男賓就座於庭院廊下,在米瑪哈那接待女賓。

喀什民居不但注重庭院佈局,講究空間處理,而且室內佈置和裝飾也頗具特色。在喀什民居裡,米瑪哈那的室內佈置和裝飾的典型作法是:經前室套入,雙扇木門靠前牆開設,年代久者為拼板門,近百年者為裝板門,門後有1.2米×1.2米左右的沐浴滲水坑,低於室內地坪15釐米。室內滿鋪地氈,有的在室內後2/3處設35――45釐米高的土炕台,上鋪地氈或地毯。門對面牆的中部設一大壁龕,存放箱子和被褥,兩旁各有一組小龕或木門壁櫃;面向庭院的前牆開三樘雙層窗,裡扇玻璃窗,外扇木板窗(木板窗具有冬天保溫、夏季隔熱的作用,旱熱地區的降溫不靠通風,主要是防止輻射熱流進入)。窗間牆一般作石膏組花裝飾,室內後壁滿牆設壁龕,牆的1/3處設壁爐,形成不對稱構圖,比例和諧,很有韻律感。入口的牆面除開門外,也設龕或櫃。壁龕裝飾極為講究,它和窗間牆的石膏組花、牆與天棚之間的石膏花帶和木雕刻花,以及傳統的小密梁滿鋪椽的天棚統一構成了喀什維吾爾族民居室內裝飾的典型風格。

阿西哈那的室內佈置和裝飾基本上與米瑪哈那相同,只是不少用戶把室內後部2/3的位置設成土炕台。

阿西哈那雖稱廚房,但因維吾爾人平日飲食簡單,主食是成品式的饢,在室外成批製作,僅冬季在此燒奶茶,做麵湯。除此之外,它主要用作冬臥室、儲存衣物以及待客時接待女賓,所以裝修裝飾和客房一樣。

喀什的廁所也很有特色,均為旱廁,絕大多數人家把它設置在屋頂上。廁所是一小間無屋頂的空間,木制蹲架,下放幹泥土,靠幹土吸水和房頂高溫蒸發,這在少雨雪的喀什效果很好,庭院內無臭味,又不生蛆。每日郊區農民用毛驢運幹淨土到各戶更換,既有利於城市衛生,又有利於農業積肥。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