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 圖片
《拉薩布達拉宮》  The Potala Palace of Lhasa

拉薩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舊城西面2公里的北瑪布日山(紅山)上,始建于7世紀初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629~650年),9世紀毀於兵火,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重新修建,後又歷經修建和擴建,成今日之規模。它依山壘築,全部為石木結構,是目前藏族建築中層數最多、體量最大、構造最複雜、內容最豐富的大型堡壘式的建築群之一,在建築技術、藝術、文物價值等方面,都是藏族建築中的瑰寶。

布達拉宮分為山前宮城區、山頂宮室區和後山湖區三部分,功能分區明確。宮城區內的建築主要有管理機構用房,有印經院及僧俗官員住宅、馬廄、奶牛圈房等生活服務用房。山頂宮室區以白宮和紅宮為中心,內有寢宮、佛殿、聚會殿和靈塔殿等;山頂四周建四大堡壘;西南山坡上是僧舍,北面山坡上有達賴親屬來宮探視的用房。後山湖區,有湖有島,是一處優美、寧靜的園林。

宮城區是一座方城。東、南、西三面有高約9米的夯土圍牆,東、西牆的北端與山頂建築連接;有東、南、西三座城樓及東南隅、西南隅兩座角樓,樓高均三層。南門是正面入口,城門內有一道橫牆,進入城門後要左、右繞行,從牆後面的門洞進入城內。東西城門正面不開門,而是在城樓前面的左右兩側開門洞,城樓中開一門,從外面兩側進入,經中部的門,再轉左右側門才能入城。宮城內有一條東西向道路,連接東西城門;有一條南北向道路,從南門直通山腳,經大蹬道上至山頂;此外城內有若干縱橫小巷,連接各建築。南北道的北端山腳處有一座無字碑,是紅宮落成時的紀念碑。從無字碑經大蹬道是從南面上宮室區的道路:一直向西,可至紅宮的前院和僧舍區;在大蹬道中途折東,經“Z”形蹬道,至東西兩座門樓,東面的門樓稱豐盛聚會路(藏語稱平措德朗姆),進此門可通至白宮前的廣場(東歡樂廣場),或向東至山頂東部的東大堡;西面門樓下的大門稱大菩提解脫路(藏語稱強前塔朗姆),由此可通至紅宮前院(西歡樂廣場),從廣場東上樓梯再向北,可進入紅宮內。此為從南面上山的三條主要道路。另外在東大堡南面有一小門,可下到宮城內;紅宮背後有一門可通至後山;西大堡處也有一門,可從西面通至山下。到山頂宮室區僅此六個門道,道路系統明確。

白宮因外牆刷白色而得名,主樓七層,主樓正門面向東方,門前是東歡樂廣場。廣場前(東面)是僧官學校,左右是兩層圍廊,所以白宮的總體佈局是主樓前有庭院,庭院周有圍廊的佈置方式。從東歡樂廣場上三並木梯,至白宮主樓二層,這是進入白宮的入口。白宮建在山頂,包山而建,所以從底層至第三層,僅南、北、東三面有建築,第四層已到山頂處,在中心設聚會殿。因紅宮內也有一座大型聚會殿,按所處方位稱呼白宮的聚會殿為東大殿,紅宮聚會殿的為西大殿。東大殿以上的建築,以東大殿的屋頂為天井,四周佈置建築,形成一個有內天井的大院落。第七層的北面和東面,各有一套供達賴喇嘛起居生活的寢宮,稱日光殿,也按所處方位稱為西日光殿和東日光殿。寢宮外為廣闊的屋頂台,供達賴喇嘛戶外活動用。白宮主樓底下的幾層是各種貯藏室,中間是主要的殿堂(聚會殿),以上幾層是達賴的侍衛人員、經師、攝政等的用房。白宮是達賴喇嘛處理政務及起居生活的寢宮。

白宮西面是紅宮,因外牆刷紅色而得名,紅、白兩宮連成一體。紅宮正門入口南向,主樓前有庭院即西歡樂廣場。庭院東、南兩面有建築,東南角通大菩提解脫路;西面是通至山下的大門;院南面的建築,在院內僅是一層,因建在山坡上,它的下面還有五層建築,外牆和大菩提解脫路的南牆相連,形成一堵長70余米、高30余米的大牆面,每年佛浴節時在此牆面展示用綢緞製成的大佛像,故此大牆面稱為“瞻佛台”(過去有人稱為“曬佛台”、“賽佛台”)。

紅宮主樓高九層,也是包山頂而建,所以下面的四層僅前部(南面原山坡上)有建築,後部為山體,從第五層到山頂部位,才在中心部位建聚會殿,稱西大殿,殿四面建有佛殿。其中西面是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六層以上以聚會殿的屋頂為天井,每層四周建佛殿,頂層北面有七、八、九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在靈塔殿及喇嘛拉康、帕巴拉康等主要殿堂頂上,均覆以鎦金坡屋頂(五座歇山式,兩座六角盝頂式)。這些金碧輝煌的金頂,與下面敦實端莊的紅宮,在造型及色彩上對比強烈,但很協調,渾然一體,體現了優秀的藏族建築藝術,也是藏漢文化交流的結晶。紅宮是達賴喇嘛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已故達賴喇嘛的室內陵寢。

紅宮第六層以上,內天井四周的建築,都用外廊作為聯繫各殿堂的交通道,在外廊牆壁上,畫有佛像、佛教典故、西藏歷史故事及反映修建布達拉宮情況等的壁畫,是有名的壁畫廊;西大殿、東大殿及其他殿堂內也滿繪壁畫。這些壁畫內容豐富多采,畫法精細,構圖得當,色彩鮮豔,是重要的藏族文化藝術遺產。

與紅宮西面相接的是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它建成於本世紀30年代,外牆也刷紅色,與紅宮同高,殿頂也有一座歇山式金頂。

山頂東面的一組建築稱東大堡,東端有一座平面近圓形的碉堡。山頂西面的建築稱西大堡,是護法神殿,最西端還有一座平面為半圓形的碉堡。南大堡在豐盛聚會路門樓的南面,是一座方形的樓房。北大堡在紅宮與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的後面,僅是一個數米見方的高臺。

在西大堡前的南坡上,有一片依山而建的白色建築,是布達拉宮的僧舍。其建造方法是先將山坡處理成若干臺階,台高等于建築層高,在前後臺階上層層建房,前面的平屋頂即是後面建築的室外平臺,當作走道,使用上極為方便,這是藏族在山地建房的極佳實例。

在紅宮背後,沿山坡層層而下也有一組建築,這是供達賴親屬來探望時使用的。北坡下麵即是後山園林。

布達拉宮的建築特點是充分利用地形,按照傳統的宗山建築的形制,集中了藏族建築中的各種類型及各種優秀手法,建築技術、藝術水準為全藏之冠。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