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頤和園》 
‧所屬分類= 古蹟的類型分類 > 園林
‧所屬專欄= 世界文化遺產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約15公里處,是清代處理政務的行宮和避暑遊玩的御苑,也是北京著名的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之一。此園在元代稱甕山泊,明代有西湖之稱,曾在園內建圓靜寺,後寺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成清漪園,於其地建大報恩延壽寺,命名為萬壽山,並疏導玉泉山水系匯於此湖以擴大水源,湖易名為昆明湖,又在園內建造亭臺樓閣,並點綴山石堆疊假山,種植花草樹木,成為規模巨大的古典禁苑,惜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毀於一炬,僅銅亭、智慧海、山后琉璃多寶塔倖存。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歷時八年竣工,更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的總體佈局大體上分為萬壽山和昆明湖兩大部分。全園占地面積約290公頃,其中山地約占全園面積的1/5,山高約60米,利用山地佈置著宮殿和各種形式的園林建築,可分為政務、居住和遊覽三個區域。

政務、居住區包括東宮門和萬壽山東部的朝廷宮室。東宮門是頤和園的正門,門內佈置了一片密集的宮殿,佈局嚴謹,採用對稱和封閉的院落組合,屬於宮廷格局而無園林氣息。其中仁壽殿依山面水,坐西向東,面闊七間,歇山卷棚頂,是召見群臣、處理朝政的地點。仁壽殿后臨湖處有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三組大型四合院,其間有遊廊相連,此三處分別為清光緒皇帝、隆裕皇太后及慈禧的起居處。德和園原為清乾隆時怡春堂舊址,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此園,主要由頤和殿和大戲樓組成,是專供慈禧和光緒皇帝看戲的場所。戲樓為歇山卷棚頂,三層,通高21米,舞臺面闊17米。與戲樓南邊毗連的兩層扮戲樓是規模巨大的後臺,戲樓對面是頤和殿,為看戲之處。整個戲樓造型宏偉,它和紫禁城內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清音閣(已毀於火)並稱為清代三大戲樓。樂壽堂的西北為揚仁鳳,自成格局,前辟門,門內有方池,假山為清乾隆年間所疊,是一座極為幽靜的小庭院。院內主體建築“揚仁鳳”坐落在北面的山上,俗稱扇面殿,平面作扇面形,階前有條石嵌砌成扇骨式樣,又用漢白玉雕成扇軸,似一把可開合的摺扇,建築尺度適宜,造型別致。

遊覽區由前山、後山和湖區三部分組成。前山中部自昆明湖前的雲輝玉宇牌坊向北有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建築,形成了全園建築的主軸線。清乾隆年間擬在此園內建造九層延壽堂,後又改建成佛香閣,閣于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英法聯軍之手,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此閣,供佛像。佛香閣平面為八角形,三層攢尖頂,高約41米,聳立在半山坡上。排雲殿是慈禧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殿前有排雲門、二宮門殿,兩旁分列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整組建築有遊廊相通,均為黃琉璃瓦頂,是園中極為壯觀的建築群。智慧海在山之巔,是一座兩層拱券式結構的無梁殿,頂為綠瓦黃剪邊,殿壁面嵌有五彩琉璃裝飾的千餘尊佛像,圖案精美,色彩絢麗。在主體建築群的東西兩側山腰上,對稱佈置著轉輪藏和銅亭兩座建築。此外,在山上還分佈著一些景點和娛樂性建築,如景福閣、千峰彩翠、意遲雲在、雲松巢、畫中游、邵窩、湖山真意等。萬壽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建有長廊,長728米,東起邀月門西迄石丈亭,中穿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簷八角攢尖頂亭子,如同一條彩帶把遠山近水及各組建築連成一體。

後山以清幽取勝,因此安排的建築極少,西自荇橋東至諧趣園為一婉轉溪流,在山坡水際間留有清乾隆年間清漪園時代的建築遺跡。諧趣園位於山的東麓,是著名的園中之園,據有關史料記載,此園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的,原名惠山園;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取其“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之意改稱今名;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所毀,清光緒年間重建。園中央為荷池,環池岸邊有涵遠堂、矚新樓、知春堂、澄爽齋等十幾座不同類型的建築,並用遊廊相溝通,室外廊邊花木扶疏,竹影參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園林之情趣。

湖區沿東堤分佈有知春亭、文昌閣、廊如亭、銅牛等。昆明湖最大島嶼——南湖島(亦稱龍王廟)在昆明湖的東南部,與萬壽山遙相呼應。島上建有龍王廟、鑒遠堂、月波樓等,島北假山上的涵虛堂為島中主體建築。飛跨于東堤與南湖島之間的十七孔橋是清乾隆年間建造的,長約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拱券式石橋,狀若長虹臥波,造型極為美觀。西堤是清乾隆年間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造的,堤上有六座不同造型的石橋,其中玉帶橋最為別致,此橋為拱券式結構,拱高而薄,形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

頤和園這座皇家禁苑是古代匠師運用傳統的造園藝術,充分利用天然山水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湖山秀麗,殿閣崢嶸,是一座皇家園林精品。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