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秦始皇陵》  Qinshihuang Mausoleum
‧所屬專欄= 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

陵園位於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據《史記•秦如皇本紀》載:始皇即位後,便開始在臨潼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統一中國後,工程更加擴大,前後延續三十年,直到秦朝滅亡,陵園尚未全部竣工。陵園平面呈長方形,有著重垣牆,夯土築造,內垣牆東西寬578米,南北長約300米,處垣牆東西寬974米,南北長2513米。墳丘位於內垣牆的南半部,夯土築造,底部方形,每邊長350米,現存高43米,估計為覆鬥形。墳丘的東、西、北三邊都發現墓道。內垣牆北部兩側有大規模的建築群遺址,基址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長62米,東西寬57米,周圍有回廊,估計應為陵園的寢殿基址。內垣牆東、西、南三面牆外,都有沿牆邊的廊房遺址。陵園東邊有始皇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和埋置陶俑的活馬的從葬坑群。陵園東有陶兵馬俑坑。陵園外西邊1公里處有刑徒墓地,陵園西北有打制石材、燒制磚瓦與堆放建築材料的場地。

(1)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坑距始皇陵東埂牆1公里,在陵園東門大道的北側。共發現四個兵馬俑坑,總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呈南北兩行排列。1號坑在南面,平面呈長方形,長230米,寬62米。2號坑位於1號坑東北邊,相距20米,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3號坑位於1號坑西端北側,平面呈“凹”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21.4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4號坑在1號坑中部的北側、2號坑和3號坑之間,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96米,4號坑是沒有建成就廢棄的空坑。兵馬俑坑的發掘,為研究秦代軍隊編制、作戰方式、甲騎步卒裝備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三個俑坑的構築方法相同,均屬土木混合結構。建築程式是:先在挖好的土坑內沿周壁築起夯土二層台,1號坑與2號坑還在坑內加築多道夯土壁,然後在二層台內側和夯土壁兩側安置對稱的木柱,柱上置枋木,枋上排列棚木,棚木上覆蓋蘆席,席上壓灰泥,再覆土。覆土高出原地面約2米。俑坑前後斜坡式門道。坑底鋪磚。放置陶兵馬俑後,門道口用立木封堵,填上夯實。復原後的1號坑應是面闊九間,四周環繞回廊,前後各有五個門道。2號坑內被隔梁與小門分隔成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繫的四個部分。3號坑是三個廂房互通的建築。

(2) 秦始皇陵陪葬坑。坑位於始皇陵西側。坑平面為“中”形,長寬各55米,總面積3025平方米。整個坑的構築情況與兵馬俑坑相似。發掘的銅車馬坑位於此坑的西南角,坑東西長7米、南北寬2.3米,距今地表7.8表。銅車馬坑的構築方法是:整個坑南壁為一夯土隔梁,現存高50~70釐米,與另一過洞相隔,東西壁和北壁是在生土壙內側夯築二層台,坑底為夯築,在南北向平鋪一層寬20~40釐米的木板;坑的四壁用杭木疊砌,在四周枋木的頂部密排著南北向的棚木,棚木寬約30釐米、厚約20釐米,形成一個長方盒狀的木睳,木睳東西長6.8米,西北寬2.1米,高約2米,木睳上部用夯土築,木睳內放置著兩乘彩繪銅車馬。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