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豐富的網上景觀資源‧上萬張設計圖面及照片‧設計、施工、研究、教學、瀏覽...適用
會員帳號:
會員密碼:
﹝一般會員版﹞
‧加入會員 ‧忘記密碼

<植栽> - Plant 
●取材自:《小地方‧好場所─城市景觀圖集》 (要看本書其他文章請按此)●作者:黃世孟

7-1課題與問題
在地景設施中,植栽絕對佔了數一數二的重要地位!有別於其他任何一種地景設施增加人工化的鑿痕,「植栽」是盡力降低人工化,回歸大自然的手法。現代化的人類,其實是居住在一個「人工」的環境中。由於文明發展的複雜化,迫使人們以客觀地科學化、數據化的邏輯來評價事物,經濟上的價值常被置於比較的基礎上;因此植栽等類在傳統上以主觀的、美學的觀點來評價者,往往就因難以估質、計量而被忽略。於是植栽在城市中被砍伐殆盡,殘存的少數也只能委屈地窩在各種管線、排水溝與僵硬的鋪面間。城市的拓展佔據了原本植物生長的空間,可能甚至惡化到了「城市沙漠」的地步,自然的反撲帶來了空氣惡化、噪音擴散、氣溫提升、水土失調…等難以解決的問題。

所幸,在城市越來越蓬勃發展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生態與環保的概念;人們體認到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性。因此,不論是在郊外的原始自然環境,或是搭配在人工設施中的植栽,都受到更多應有的重視,並且在理論或者實務上,都已累積了許多實用的資料可供參考。本圖集所收錄照片,乃針對地景單元「植栽」運用的手法與細部做蒐集。以下提出植栽在地景應用上的課題與問題:

(一) 植栽設計
1. 植生與空間設計
植物材料是界定戶外空間、形塑環境氛圍的絕佳媒材。有別於一般無法和環境產生對應、互動之建築構造物,具生長性的植物往往隨著不同種類、不同的生長棲地而展現出不同的生態習性與外觀,並在不同環境中創造不同的空間感,確實具有形構空間的潛能。舉例而言,一般大喬木類之樹種因具有濃密樹冠與開展樹形,而有頂蓋遮蔽之機能,如杜英、雀榕…等,且其優美的樹型與珍貴的生態價值,往往能成為空間中的主角,亦即所謂的優形樹,如銀樺、欖仁…等;而爬藤類植物與地被、蘚苔類植物因能依附於其他構造物或植物上,而具有依地塑形、展現環境特色的能力,如紫藤、軟枝黃蟬…等;而灌木類則具有叢生枝幹,可列植成矮牆圍籬,界定空間的能力十分強烈,如千頭木麻黃、桂花…等;而草花類則具四季花色變化,色彩、花形豐富、視覺效果強烈且較為大眾所喜愛,故具空間點綴美化效果,如四季秋海棠、美女櫻…等。

因此,要將植物用於環境空間中,除須了解各植物之美學特性、生態意義與所需生長條件外,應可掌握以下幾個設計原則:

(1)空間層次感與機能的強化:
配合環境設計構想,需有主從之分,並配合植物機能,利用設計手法達成訴求理念。

(2)界定空間特性:
藉由不同機能空間的劃分,創造體驗之韻律感,並可避免不同屬性活動之衝突產生。

(3)空間元素的強調:
藉由植物的引導可以強調重要的空間元素,相反的,巧妙的隔離手法,亦可屏障不良的景觀或視線。植栽設計的意義在於配合環境設計、選用適當的植物,並恰當栽植、適地適用,才可充分發揮建築元素的潛能、彰顯環境特色,並創造空間趣味。

2.調節氣候的考量
台灣地區可大致分為八個建築氣候分區,其不同的微氣候類型,可以利用植栽來作調節,獲得最令人感到舒適的環境。調節的方式可依影響舒適度的因子:太陽輻射、風、大氣水分、氣溫來討論。

(1)太陽輻射:植物可阻隔太陽輻射的直接照射,不論是濃密或者稀疏的枝葉,都有一定程度的遮陽效果,因台灣緯度較低,四季炎熱,一般地景種植常綠樹較能達到四季皆能遮陽的目的。與其他地景設施的配合中,以停車場與通道對植栽庇蔭的需求最大。

(2)風:風會影響人體對溫度的實際感覺,較緩慢的風吹來令人舒適;風速太大則易令人感到不快,甚至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植栽的配置可以使氣流受到阻擋、引導、轉向、過濾等等的作用,使小區域生活環境中空氣流動改變,而達到舒適的目的。地景上植栽的運用,對風的效應主要可分為“防風”與“促進室內通風”兩方面,皆須考察當地氣候與地貌的因素來配置;其中「防風」植栽的配置,要小心風口的形成,「促進室內通風」則要注意植栽與開窗和照明的配合。

(3)大氣水分:在水文循環中,植栽可攔截、吸附、過濾降水,保有土壤中的水分,透過蒸發與蒸散作用,調節溫度,使周圍的微氣候舒適且適合人類的生活。其中地景上水土保持的作用,植栽一直擁有無法被取代的地位。在塑造地景的同時,根本上的生態問題更應該被重視,利用植栽手法是極佳的解決之道。

(4)氣溫:氣溫的調節,乃前三個氣候因素(太陽輻射、風、大氣水分)的綜合表現。因此,植栽在控制氣溫上的方式,也就可以從上述三方面著手,以植栽遮陽、防風或導風、保水…等來改善當地氣溫,達到使人群舒適的目的。總而言之,地景植栽在小區域氣候上的改良手法眾多,若能適性適用,常能達到極佳的效果。

3. 工程機能的考量
許多環保上的問題,如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土壤侵蝕…等,在環境工程有許多解決之施工方法,其中採用植栽手法,不僅可增加環境美化,有時比單純工程方法更持久,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與應用越來越多,與植栽單純美化環境的重要性已有不相上下的趨勢。地景上植栽在環境工程上的作用,主要有控制土壤侵蝕、控制噪音污染、控制空氣污染、交通控制、強光控制…等範疇。可分述如下:

(1) 土壤侵蝕控制: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土壤侵蝕可說是最受到重視的項目之一。土壤受風力或水力沖刷,表土的腐殖質流失會使沃土變成荒地,而沖入河流或水庫之土壤則造成淤積。植栽可防風、保土,基本上地表覆蓋的程度越高,防蝕效果就越佳。

(2) 噪音污染控制:植栽對於聲音具有吸收、反射、折射及偏向的作用,因此可對於環境中的噪音做有效的控制。地景設施上亭閣、通道等設施較需要此項功能。

(3) 空氣污染控制:植栽可透過光合作用、蒸散作用與其他方式達到調節、稀釋與淨化空氣的目的。此外,許多植栽擁有特殊之芳香氣味,消極可掩蓋難聞的氣味,積極則可創造地景上的特色。

(4) 交通控制:地景上的動線控制,常出現在通道、停車場等,在本圖集中介紹了數種可用的設施,如地坪、阻隔物,此處介紹的植栽亦能達到目的。以植栽做交通動線的控制時,宜依照植物特性、植物最終高度、植栽寬度、植栽密度等因素評估其適合度;以控制效果來說,通常以支幹多分枝、有刺、枝硬且枝葉密集的植栽最有強制分隔力。

(5) 強光控制:植栽可置於光源與受光體之間,以達到遮陽、避免反光、防止西晒、穩定光源…等目的,較人工遮陽板顯得柔性自然。但植栽的選用與配置,仍要審慎評估光源的目的,以免抵消照明的用途。

4. 美學上的考量
植栽帶給人們的美感體驗,在現今越來越人工化的世界,越為人們所喜愛。植栽所能製造的美感體驗眾多,從個體本身在視覺上、觸覺上、聽覺上、嗅覺上…等的美感;隨時間變遷的自然美、季節美;以至與環境互動所創造的意境與情趣之美。手法變化萬千,如中國庭園與西式花園各有巧妙。此範疇施作手法已歸入專業之庭園設計內。

目前植栽的設計方式基本上可歸為「整理型」與「野生型」;前者人工斧鑿痕跡顯明,可經過修枝剪裁將植栽塑型,或是列植大量同種植栽,呈現韻律美;後者則是盡量回復自然力可能賦予的風貌,或許有些人眼中看來像是雜林雜草,但此派乃是著眼於生態觀點,希望創造一個完整的生物生存空間,避免人工設計可能產生的物種不平衡之問題。

(二) 植栽工程之施工
由於植栽具有生命力的特性,使得植栽工程的施工有別於其他環境工程,必須特別注意選擇正確的方式,才能提高植栽的存活率,達到預期的植栽設計目標。以下就移植前與現場施工所需注意事項解說:

1. 移植前準備:植栽的根系需要土壤來支撐與提供養分水分,在移植過程植栽必須離開原有生長環境,根系和枝葉會受到些微的傷害。必須外界生長環境適合才能在移植後快速恢復生命力,因此移植的擇期非常重要。再者,若移植者為大型樹木,需要在移植前做斷根的處理,以免傷害到主要的根系。

2. 現場種植方式:地面上若同時種植數種植栽時,應該依照大樹、小樹、蔓藤植物、草本植物、草皮等順序種植,以免後期施工損傷前期植物。水生植物則應該在水池工程完工後可供應水電才種植。上述各種分類又有各自該注意的施工方式,在施工之平面圖、立面圖等相關圖說上會註明清楚,此處並不詳述。基本上要特別注意根部透氣與排水導水相關設施的處理。

(三) 管理維護:植栽與其他地景設施最大的不同,乃其擁有生命,會成長。因此植栽施工後的管理維護,除了維生之外還須維持應有的機能與型式。以下就植栽在栽種上的日常維護手法討論:

1. 灌水:水分是植栽生長的必需品,依不同種類及土質來決定其所需要的澆水量,過多會使根部潰爛,過少則會枯萎。澆水的時間通常以清晨或傍晚陽光較弱時為佳。在地景上大面積的植栽可利用定時定量之噴水器來節省人力,但噴水器的設置要與動線做整體的考量才是。

2. 施肥:施肥的次數與劑量應視當地土壤成份與植物生長狀況而定。通常成長的木本植物一年可施兩次肥;草本植物則因生命期短,應施速效性的肥料。

3. 整枝:整枝的目的包括改進植栽外型(如除去枯枝、老枝)、促進植栽健康(如除去病枝、傷枝等)、控制植栽大小、雕塑特殊形狀之植栽體…等。

4. 除草:雜草的生長會奪取土壤中的養分,妨礙植物的正常生長,因此要經常做清除的動作。小面積可用拔除法、耕除法或覆土法清除,大面積區域則以噴灑殺草劑之效果較佳且較符合經濟成本。

5. 防治病蟲害:為防治病蟲害,必須對症噴灑適當的藥劑;噴灑時要小心藥劑的毒性,並且要設立警告標誌以防誤傷人畜。

6. 颱風季節的保護:台灣地處季風氣候區,每年夏季颱風來臨機會大,在颱風來臨前應將大樹先予整枝,以減少風的阻力,並檢查支柱或拉索固定之。

7-2案例說明
(一) 分類方式
關於植栽的課題眾多,本圖集提供的照片,收錄重點放在地景設施使用時,在視覺與細部處理上的優秀之作。因此,從介紹植栽本身的造型處理,到支援植栽的附屬設施,包括接地材料與其他設施細部等三項為本圖集收集照片之分類,詳則如下:
1. 植栽形狀、種類
1-1樹列、樹林
1-2樹盆
1-3單株全形與細部
1-4攀藤
2. 植栽接地材料
2-1自然土、木與花草
2-2金屬
2-3磚石
2-4混凝土
3. 植栽附屬設施細部
3-1保護設施
3-2隱蔽設施

(二) 案例特點

1. 充滿律動的綠色隧道
具有軸向的通道,若能妥善運用植栽,常常能夠得到極佳的視覺與生態效果。例如車道兩旁栽種大量樹列,綠蔭盈眶,俗稱「綠色隧道」,即有「樹大之美」的效果。隨著樹種的不同,其呈現的感受也相異。如台灣大學的椰林大道,枝幹較高綠蔭較少,塑造地標意象的意味濃厚。台北市仁愛路上行道樹其樹葉較密,兼具綠意與消暑的功能,對於每日壅塞於交通的通勤者而言,真具有調整心情壓力的功用。氣候較寒冷之處,若栽植樹葉會變色的樹種如楓樹,季節交替時又有另外一番的風貌,是塑造地景的好方法之一。

2. 生氣盎然的阻隔手法
量體較小的樹盆,除了裝飾外,也可作為阻隔物用以分隔空間。比起人造的阻隔物,如欄杆、柱栓、垣牆…等,樹盆顯得生氣盎然得多,而且也多了機會帶來其他物種,如鳥類、昆蟲類…等,增加群眾使用地景設施上的樂趣。

3. 植栽個體型塑上的巧思
植栽需要適當的剪枝來維持其活力,而修剪的方式也可加入巧思,型塑植栽如同雕塑般在地景上展現表演。不論是劍拔弩張,或是靜謐安定的形態,都可利用植栽的型塑,達到最終意象呈現的目的。簡單者如樹叢可修剪成字;較大型的例如台南成功大學榕園中,如傘狀之巨大榕樹已成為其重要精神象徵之一。

4. 植栽與建築外表的良好結合
建築立面的設計,本就應該考慮植栽的效果。新一代生態建築中的觀念,更是積極的使用植栽「還綠於地」,減少人工化的程度。此類與建築結合的植栽種類,攀藤類可說是代表。爬滿整個牆面或屋頂的藤蔓,自然化的手法下,不但可防曬、降溫,還有強化結構之功能。隨著季節的變化,植栽的生長與枯萎期交替,建築立面也展現了更豐富的面貌。

5. 植栽與地表的細膩轉接
在人工地坪上栽種植物,植栽與地表間的轉接點,常是看出工程精緻度的關鍵。接地材種類眾多,本圖集即介紹了利用自然土木花草、金屬、磚石、混凝土等材料的銜接例子,除了要把收頭的細部處理完善,也必須小心不要使得材料限制了植物的生長。

6. 細心、貼心的植栽保護設備
植栽有時需要輔助設施助益其生長的良好。包括防止人類的侵擾,支撐重量,或是防風…等目的。在採用這些設備的同時,除了在視覺上的美觀,避免植栽有落入牢籠之感,也要注意工程上的技術與人類行為的方式。



●連結圖片分類表: , , ,
●連結相簿:請先登入
●文字超連結:Yahoo , Google , 世界系列資料庫
●本書相關圖片: , , , , , , , , , , ,

專題文章 > 《小地方‧好場所─城市景觀圖集》
●大標題:7、植栽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行銷代理 / 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  >>版權聲明<<
Copyright ©2009 Archidata & C-view Consult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