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豐富的網上景觀資源‧上萬張設計圖面及照片‧設計、施工、研究、教學、瀏覽...適用
會員帳號:
會員密碼:
﹝一般會員版﹞
‧加入會員 ‧忘記密碼

<公共藝術> - Public art 
●取材自:《小地方‧好場所─城市景觀圖集》 (要看本書其他文章請按此)●作者:黃世孟

12-1課題與問題

生命是躍動的音符!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僅有單純本能的生心理機能,還有更多在精神層面上的追求,人類因此有別於禽獸而為萬物之靈。藝術就是人類在精神層面的示現,藝術家嘔心瀝血用盡一切媒介來傳達心靈的世界;普羅眾生也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導入藝術的殿堂。
二十世紀以降,普普藝術的興起與蓬勃發展,致力打破中古世紀藝術屬於貴族等少數族群的囿侷。「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藝術被認為不該高不可攀,而且更該積極地與人群的生活結合,「公共藝術」的概念也就如此的成形。近年來,許多國家積極的設置公共藝術,在大量的運用與操作下,整體觀念與大環境也愈趨成熟。前幾年,文建會順應時代潮流與需求,集結出版了一套十二冊「公共藝術圖書」,對於國內起步較晚的公共藝術,有普及概念及加速落實之效。本圖集可以提供許多佳作,相信能作為極佳的參考。

以下概述目前設置公共藝術上,遭遇的課題與問題:

(一) 設置區位與作品選擇
既然稱為「公共」藝術,與公眾的交流互動是此類藝術品首該達成的目標。藝術本身並非晦澀難明,但是其多采多姿的變化性,確實如行雲流水般不是那麼輕易掌握的。因此,在地景上設置公共藝術,原則彈性極大,對於創作者而言,整個地景環境都包括在作品的範圍內了。所以小至擺放一個雕塑,大至例如紀念碑的地標塑造,都是公共藝術可以施力之點。
公共藝術的設置可說是亟需慧眼,不過還是有一些基本原則可以參考。公共藝術大部分仍以加強景觀情境,或塑造視覺焦點為主,成為人群活動聚集的中心,故設置的地點常為動線上的節點處,太隱晦的地點就失去了公共參與之效。作品選擇的觀點見仁見智,但配合地景特色,轉化環境語彙該是基本概念。

(二) 藝術作品本身設計
「公共藝術」既歸屬藝術的範疇,其作品即該達到作為一個藝術品的要求,在品質上力求真善美的境界。在藝術作品本身設計或製作上的問題,例如品質不佳、粗製濫造,大部分可歸屬於創作者的責任範圍,或是靈感未到、功力不足;但是追本溯源,藝術家的養成,與整個社會環境有絕對密切的關係,根本之道必須從文化與教育著手。此外,公共藝術設置的主管機關,也負有支援與管理之責,要能與藝術家在理念上契合,提供最大的幫助才能創造雙贏局面。

(三) 與公眾之互動交流
公共藝術可分為靜態展示與動態演出兩種形式,但本質上都是盡力追求與公眾的交流互動。所以公共藝術的高下之分,就常寓於互動的程度,交流越多,人群在心靈上的滿足越大。例如優秀的地景雕塑,就好比訴說著故事般予人無限想像;街頭藝人精湛的演出,可使得地景如舞台般閃閃發光。

(四) 維護管理
大部分公共藝術都位於戶外,尤其固定式或較大型的作品移動不易,常受到日曬雨淋的摧殘,在藝術品的維護上增添了許多困難之處。因此若能在初期的選材與製作上多加費心,例如使用耐度強度較大的材質…等,可延長作品的壽命。
再者,許多公共藝術採開放式的展出,即群眾可以碰觸或使用,易髒易壞,尤其遇到小朋友眾多之處,損壞的機率也大大的提高。如何維持作品常保最佳狀態,實在有賴管理當局與藝術創作者的智慧了。

12-2案例說明

(一) 分類方式
公共藝術隨著環境不同,尤其在創作者的巧思之下,創作形式真如行雲流水般自由,並不拘泥於什麼特別的格式。若真要分類,可概分為2D平面與3D立體兩種類型,前者可以壁畫、壁雕為代表(註:壁雕雖然不是純2D,但以觀賞的效果而言,通常呈現畫作的效果,雕刻的深度乃加深其光影的變化,故將之列入2D之屬),後者則多為雕塑的展示。若將公共藝術與建築本體做更進一步的結合,即有塑造地標的積極意義在。此外,除了上述較為靜態且固定的展出方式外,屬於機動性質的街頭藝人,也可說是公共藝術的一種。故本章節所列舉照片,劃分為以下四類:
1. 雕塑
1-1立體獨立雕塑
1-2立體人物雕塑
2. 壁雕畫
2-1壁畫
2-2壁雕
3. 地標
3-1地景景觀地標
3-2高塔、塔樓
3-3門坊、牌樓
3-4紀念碑
4.街頭藝人

(二) 案例特點
公共藝術可由「藝術表達」與「公共結合」兩向度概略闡述其特性。在藝術表達方面,強調藝術作品本身施作狀況以及創意巧思的發揮;在公共結合方面,則注重環境塑造、群眾互動、公共參與等議題。

就本圖集收錄照片,可歸納其特點分述如下:

• 精緻細膩的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作品,通常為配合地景的尺度,在量體上較大,藝術作品所要求呈現的精緻細膩,就必須在細部上多加留意。優良的公共藝術,作品本身在製作上會有一定水準的要求,如雕塑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其作為一個純藝術品的價值,在藝術上特出的表達。

• 充滿創作巧思的佳作
藝術家常擁有比平常人更敏感的心思,在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利用精準的手法誘發一般人的想像力與體會。在公共藝術中,比一般藝術品更渴求創作與巧思的發揮;因為接觸者的廣泛,增加公共藝術能產生的影響性,優秀的作品或使人會心一笑,或是令得觀者感動落淚,都是創作巧私下的傑作。

• 真善美的意境塑造
公共藝術與環境結合,可概略分成開放式與地景融合的方式,或是內聚式自成視覺焦點的方式。不論採用那種方式,除了基本上需要考量與地景環境結合的方式,選擇適當區位設置,更積極的要營造公共藝術與地景整體的氛圍,帶領群眾從物質的層面進入更高階的精神層面;從作品中,塑造真、善、美的意境。例如德國柏林的人像雕塑,並非採用傳統隔離式的置放方式,而像是捕捉某個街頭的畫面,在街角上停駐的一個路人;這樣的場景總是會引起人們各種不同的聯想,或許是“他正心傷地等著人吧?”,或許是“這是個看守城市的守護者嗎?”,在作品與人群互相激盪的同時,就塑造了成功的意境,引領朝向真善美的聖域。

• 地景塑造與精神象徵
公共藝術常為一個地景中的焦點,例如地標,其特色有打破天際線成為端景、聚集人群、精神象徵…等。尤其是強調紀念性的作品,例如知名人物雕塑,是使用視覺的存在來時常提醒人們的記憶,達到紀念或其他目的。
此外,現在建築設計主流為國際式樣等強調功能,避免雕琢裝飾式樣的觀念,因此若在適當的地方加上雕塑、壁畫等等藝術作品,更能在簡潔俐落的線條中凸顯作品精緻細膩的質感。例如德國科隆街道轉角上的壁雕,刻著小孩子的場景。這樣的一個畫面,對於在繁忙的都市中,精神緊繃的人們,在匆匆行走的同時,於一瞥之間有調劑的作用。

• 公共參與的積極意義
公共藝術近年來的發展,不再侷限於特約藝術家創作的方式。許多公共地景或者建築物,尤其是與某個特定社區或社群互動緊密的地點,以集體創作的方式成為作品,曾見的如壁畫、地坪拼貼畫…等,主管單位提供創作的場所與素材,讓在地群眾發揮。這樣的方式使得公共藝術在其根本的目的“與人群交流結合”更積極的實現,為公共參與的良好範例。



●連結圖片分類表: , ,
●連結相簿:請先登入
●文字超連結:Yahoo , Google , 世界系列資料庫
●本書相關圖片: , , , , , , , , , , ,

專題文章 > 《小地方‧好場所─城市景觀圖集》
●大標題:12、公共藝術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行銷代理 / 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  >>版權聲明<<
Copyright ©2009 Archidata & C-view Consult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