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天津的長城綜論》  GREAT WALL

天津境內的長城坐落在薊縣北部山區,東面從河北省山海關、馬蘭關進入薊縣小港鄉的赤霞峪,向西經古強峪、船倉峪,折向西北下營鄉,經東山、劉莊子、青山嶺、車道峪、小平安,再向西穿泃河過黃崖關,經前幹澗折向西北,與北京將軍關相連,全長41公里,有敵樓五十二座,墩台十四座。天津境內的長城以黃崖關附近的保存較好。

黃崖關長城

黃崖關長城位於薊縣城北30公里處,東起半拉缸山,西迄王冒井山,全線總長3公里余。明《四鎮三關志》載:明永樂年間建黃崖口關,成化二年(1466年)建太平寨,後經天順、隆慶、萬曆年大修,建成正關、水口、東西稍城和墩台、敵樓等設施完備的防禦工程體系。

(1) 太平寨。又名太平安寨,在薊縣下營鄉小平安村北,扼控黃崖關長城東翼的崇山溝穀,以山勢險峻、長城雄偉著稱。村內山坳中尚存寨堡遺址,牆垣石砌,呈方形,邊長150米。

(2) 城牆。黃崖關長城的城牆屬二等邊和三等邊,用材規格和體量略差於八達嶺附近的一等邊,類型可分三類。一是磚牆,多為石牆二次包砌磚。以黃崖關西側地段為例,牆心用碎石塊、白灰碴和黃土填實,斷面明顯地分為三層,每層厚度1.35米,其上夯築三合土0.3米,再上是青方磚墁地。牆心外用大塊毛石包砌,純白灰勾縫。牆頂寬4米,底寬4.6米,外包磚1.2米。馬道多為緩坡式,陡峭處作階梯式。垛口宇牆有三種:多數為外側築垛口牆,內側築宇牆;3號敵樓以南的城牆內、外側均築垛口牆;山勢陡峭處的城牆、馬道砌成階梯式,兩側亦相應砌築階梯式擋牆。二是石牆,體寬相差較大,頂寬1.95~4米,底寬2.3~5.2米,內高0.4~3.7米,外高1.3~4.7米,收分10%~25%。馬道為片石、毛石砌築,有緩坡式、階梯式和大階梯套小階梯式三種。垛口宇牆式樣是,僅在外側砌石垛口,內側不砌宇牆。三為石牆磚馬道、磚垛口宇牆,位於16號至17號敵樓之間,較一般石牆高大。

(3) 敵樓、墩台及戰台。敵樓為磚拱結構,上下兩層。下層券室可貯藏糧草、彈藥,外牆開設箭窗,可臨窗防守、射擊;上層四周築雉堞垛口,中部建樓櫓鋪房,供士卒了望休憩。黃崖關長城共築敵樓十五座,其中有:圓形一座,在黃崖關城北1公里的孤山上,俗稱鳳凰樓,樓底徑16.1米,通高18.3米;長方形一座,即4號樓,長14米,寬8米;方形十三座,邊長最小的6.6米,最大的15.7米,一般在10米左右。敵樓的門窗多作一門二窗或三窗式,小型敵樓為一門一窗或二窗式,大型敵樓設箭窗四個。敵樓內部結構可分二式:一為主拱券、次拱券交叉結構,如1號至4號樓,此結構要求門窗與主、次拱券對應;一為主室回廊結構,正中砌主室,四面開設小券門溝通磚拱回廊,回廊外牆可自由開設門窗,如6、8、9、10、11、15、16、17號樓。

黃崖關長城築有墩台三座,其中方形兩座,圓形一座,均石砌。兩座方形墩台,一在太平寨內側的乳頭山上,北面設券門;一在15號和16號樓之間,砌築在城牆外側,台頂四周砌石宇牆,南面留豁口門,可架設軟梯上下。圓形墩台即5號樓,底徑9.2米,高6.75米,台頂四周砌石垛口,南部留豁口門,中部尚存石砌鋪房牆基和火炕、灶坑。

黃崖關長城築有戰台兩座,即7號、14號樓,均磚砌,單跨於城牆上,向北、東、西外凸,其中14號樓尚存石柱礎,說明此台設有木結構鋪房。

鋪房樓櫓是長城沿線特有的設施,多修築在要衝的樓臺上。黃崖關長城共設鋪房樓櫓七座,其中磚結構樓櫓四座,築于2號樓、6號樓、12號樓和鳳凰樓上;木結構樓櫓三座,築於9號、17號和14號樓上。

此外,尚存附屬構築物羊馬圈一座,在9號樓西側,毛石砌築;單人掩體一座,在14號和15號樓之間的長城內壁上。

黃崖關城

黃崖關城在黃崖關長城中部泃河谷地西側,依山傍水,它既是主體防禦工事,又是官衙和倉儲重地。黃崖關城在佈局上利用西高東低的地形,以北、東兩側為防禦重點,層層設防,突破了我國古代城鎮和城防建設常用的對稱方式。城的平面呈不規則刀柄形,由甕城、外城和內城三部分構成。甕城在東北部,東牆和南牆以大塊毛石砌築,長70米,寬50米,城內東部因地勢高差砌築南北子牆一道,將關城分割為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子牆上設南、北陣眼門各一座,以溝通內外。內、外城的北城牆總長150米,西城牆總長268米,東城牆總長235米,南牆東段長105米,西段長100米。

(1) 城牆。四面城牆的結構均為碎石土心,外包條石和青磚。

(2) 城樓。黃崖關城東、西、南三面的城臺上築有城樓,北面城臺上築有北極閣(真武廟),總體佈局採用不對稱形式。城樓形制相同,現以南城樓為例說明如下:樓下城台長13.2米,寬10.1米,高6.9米;城台正中辟門洞,寬3.2米,高3.5米,下砌條石六層,上築磚拱腳,門楣砌五券五伏拱券,門上嵌“黃崖口關”石額;城台四周砌垛口牆,中部築城樓,樓面闊三間9.34米,進深一大間前出廊6.24米。北城台在外城北端,平面呈“凸”形,南側長30.5米,北側長16米,進深18.34米,高6米,下砌條石六層,上築大城磚,正中嵌“黃崖正關”石額,額下不設通衢券門,僅在西部築登城便門。北城臺上北極閣前為木結構歇山頂,後為懸山頂抱廈。

為加強關城防禦能力,在東北角、東南角另設角樓兩座。東北角樓騎跨在北城牆上,構造與敵樓相同,向南接外城東牆。東南角樓略呈長方形,東西長8.4米,南北長7.4米,通高7.95米。

(3) 提調公署。此為關城內主要建築,但僅存部分基址,現修復了照壁、門廳、大堂、二堂和配房,占地面積1 700平方米。

(4) 道路和給排水系統。城內街道不作棋盤式佈局,而是由丁頭錯位的死巷、活巷組成,俗稱“八卦街”。

關城北部設水洞門三座,北牆東、東牆北和西牆北各一座。洞寬3.5米,高4.6米,券門三券三伏結構,洪水季節可排洪水,枯水季節可通行人馬。外城地下築磚券水道一條,南北向,出城後改為明渠。黃崖關北城台台南有一古井,至今仍作生活飲水井。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