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正定興隆寺》 longxing Temple in Zhengding

隆興寺位於正定縣城內,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的一座佛寺。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唐代改稱龍興寺。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四年(971年)敕令擴建此寺,遂大興土木,奠定了現在的佈局和規模,並鑄造了高達22米的觀音銅像。清康熙年間再次大修,並定名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寺坐北面南,占地約6萬平方米,不設山門。寺外南面有綠琉璃照壁,高6.3米,東西寬22.9米,厚1.2米,前後兩壁心均有菱形琉璃浮雕二龍戲珠。琉璃照壁前為三路單孔石拱橋。寺內南北中軸線上分佈著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僅存遺址)、摩尼殿、戒壇、大悲閣和彌陀殿。在中軸線西側有轉輪藏閣和乾隆碑樓,東側有慈氏閣和康熙碑樓,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和慈氏閣均為宋代建築。

天王殿,位於隆興寺的最前面(現實為寺門),創建于宋代,清代曾重修,內供四大天王塑像。殿高12.2米,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建築面積370平方米。梁架為七檁中柱造,頂為單簷歇山式。殿內中部還置金代木雕彌勒佛像一尊。

大覺六師殿,位於天王殿北,原為寺內主殿,創建於北宋元豐年間,民國初期被毀,現僅存遺址。

摩尼殿,位於大覺六師殿北,又稱五花大閣殿,始建於北宋皇v四年(1052年),明、清均有修葺。大殿平面呈十字形,面闊、進深均七間,建築面積約1400平方米。頂為重簷歇山式,布瓦鋪心,綠琉璃瓦剪邊,下簷四面正中均出有山花向前抱廈。大殿梁架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相符,上簷為八架椽屋四椽螅前後乳笥盟鬧,副階周匝;簷柱與上簷柱之間乳螅上承天花;南抱廈是六架椽屋,通簷用四柱;東、西、北抱廈均為四架椽屋,通簷用二柱。鬥硨甏螅外簷除當心補間鋪作為兩朵個,其餘均為一朵,出兩單淼ハ擄骸W角柱頭及補間鬥砝鎄饊都有偷心造,補間鬥遝鯰45度斜恚內槽鬥磧凶角、柱頭、補間三種,並有偷心作法和出45度斜懟A磽猓有的令磣饕煨砘蛟а旖皇懟M愾芏砩暇托有替木。柱分副階簷柱、殿身簷柱、金柱、上簷柱四種。柱有明顯卷殺、側腳和生起,柱礎為方石古鏡形。殿內佛臺上中央塑釋迦佛,東西兩側分別塑迦葉、阿難二弟子,均為宋代原塑。兩旁蓮座上塑有二菩薩,東為文殊、西為普賢,原為明代塑像,清時進行了金裝彩塑。內槽背壁北面塑五彩懸山一座,中間有五彩懸塑觀音菩薩,山間塑眾羅漢,均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塑的作品;內槽東壁繪西方極樂世界圖;內槽西壁繪東方琉璃世界圖。這是宋、遼以後一般佛寺殿堂的設置模式。此殿於1977――1980年又落架重修,但殿內塑像未動,並基本恢復了宋代面貌。

戒壇,位於摩尼殿北,原為明代建築,現存者自台基以上為清乾隆時重建。其平面呈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高17.7米。頂為四角攢尖式,四面均出三層簷。壇內供釋迦、藥師和阿彌陀佛,佛像塑於明弘治六年(1493年)。

大悲閣,又名佛香閣,位於隆興寺南北中軸線的中部,是寺內的重要建築之一。閣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歷代均有重修,現存之閣為1944年所重建。閣通高33米,五簷三層,面闊、進深均七間,前面凸出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抱廈,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比宋代原建之閣約小了1/3。閣內正中佛臺上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銅立像一尊,通高22米,下有高2.2米的石須彌座,座上枋、酌拍諍透艏[***]柱上刻有飛天和禽鳥等紋飾,束腰部分雕伎樂、力士和盤龍等,刻工十分精美。大悲閣東側原有禦書樓,俗稱東耳閣;西側原有集慶閣,俗稱西耳閣。兩閣均為五簷三層,上下五十四間,1944年重建大悲閣時被拆除,現僅存基址。

慈氏閣,位於大悲閣前東側,坐東面西,與轉輪藏閣相對。閣創建於北宋,元、明、清均有修葺。1958年又落架重修,拆除了明代修葺時增建的腰簷,保留了原建築的永定柱造和減柱造,基本上恢復了宋代的風貌。閣為雙層單簷歇山頂,布瓦鋪心,綠琉璃瓦剪邊。下層面闊、進深均三間,前出副階三間,進深一間,建築面積337平方米。上層出平座走廊。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四椽螅[***]牽乳笥盟鬧。平梁上托蜀柱,柱下用合榻。平梁前下端設童柱於四椽笊希下平_下施[***]牽,插于童柱中。平梁後下端為通柱承托,柱與中平_、簷_間分別施[***]牽與乳蟆K拇笥肴缶附蟠。副階用三椽螅補間鋪作前後當心間為兩朵,次間及兩山都作一朵。上簷各朵均為六鋪作,雙下昂單砑菩腦歟裡為五鋪作雙抄單砑菩腦臁F階和下簷鬥砦五鋪作雙抄單砑菩腦歟副階作單淼コ四鋪作,柱頭、轉角同補間。柱分簷柱、金柱、副階簷柱三種。殿內置五彩彌勒佛像一尊,高7米,為北宋時用獨木雕刻所成。

轉輪藏閣,位於大悲閣前西側,坐西面東。閣創建於北宋,歷代多有修葺。1956年又落架重修,拆除了明代重修時增建的腰簷,基本上恢復了宋代的風貌。閣為兩層,單簷歇山頂,布瓦鋪心,綠琉璃瓦剪邊。上層出平座走廊,下層前出副階,平面和外觀與慈氏閣相同。梁架為六架椽屋四椽螅[***]牽對乳笥盟鬧,平梁上用斗子蜀柱和叉手。平梁前下端設童柱於四椽笊希柱下用合榻,兩旁施托腳。平梁後下端以金柱承托,柱與下平_、簷_間分別施[***]牽和乳蟆O麻芰角敖鷸用承重梁聯絡,上托平座。當心間簷柱和承重梁上下間使用彎梁。補間鋪作前後當心間用兩朵,次間及山面均用一朵。下簷為五鋪作單硭抄計心造,上有替木。平座是六鋪作出三抄單砑菩腦歟最外跳不用令恚直托羅漢枋。上簷為出兩跳單硭下昂,第一昂不出跳與令硐嘟唬上托耍頭。副階為四鋪作單淼コ計心造。柱頭轉角均同補間鋪作。柱分副階簷柱、簷柱和金柱三種。前金柱左右外移,上簷各簷柱均為插柱造。閣內下層置木制重簷轉輪藏,上圓下八面,每面三間,當心間二柱不及地,系垂蓮柱。外簷柱作梅花形,有較顯著卷殺,鬥砩祥苤芪Ч參迨六朵。下簷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一朵。上下簷鬥砭作八鋪作雙抄三下昂計心造。最外跳上用撩簷枋。普拍枋扁闊,與闌額呈丁字形。角梁作蟬肚狀與清式霸王拳不同。柱分內外兩層,中心柱最大,作藏的轉軸,下為生鐵軸,可以轉動。平座下在地內,平座燕翅板雕卷草,二層簷闌額與上額間雕升降引龍。閣內上層佛龕內置金裝木雕佛三尊。

彌陀殿,位於大悲閣之北,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殿為單簷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416平方米。

彌陀殿北面現還有一毗盧殿。毗盧殿原為正定城內北門裡街崇因寺內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1959年遷建於隆興寺內,是現隆興寺內最後一座建築。毗盧殿面闊、進深均五間,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6.7米,建築面積529平方米。頂為重簷歇山布瓦頂,綠琉璃瓦剪邊。殿前出寬大月臺,殿內正中供銅鑄毗盧佛。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