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Database error: your query error
MySQL Error: 1030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巴林左旗後召廟石窟寺》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內蒙古

後召廟石窟寺位於巴林左旗林東鎮西南25公里的峽谷中,此處山勢險峻,群峰聳立,綠樹成蔭,風景俏麗,向以“東蒙佛教聖地”著稱。此處原有前召和後召,前召已毀,後召遼代稱為“真寂之寺”,始建於遼乾統九年(1109年),是內蒙古唯一現存的一座遼代石窟寺。

石窟鑿建于一東北西南走向的峭崖下,坐西向東,石窟上方有“真寂之寺”漢字橫楣。石窟前的建築是清代早期巴林王擴建的進深三間、面闊七間的御賜喇嘛廟“善福寺”。

石窟寺分南、中、北三窟,其中以中窟規模最大。中窟為涅〓洞,深5米,寬6.5米,高約3米。正中為圓雕釋迦牟尼涅〓臥佛,頭南腳北,面向東,右手托腮,薄衣、赤足、螺發、肉髻、瞑目,額間有白毫,直肢側臥,神態安詳。手足處各立菩薩一尊,旁有十五位弟子,均作痛哭悲泣狀,神態各異,形象逼真。這些菩薩和弟子像均以原地花崗岩刻成。周圍三面牆壁為半浮雕的千佛像,共三層,約計一百一十尊,高約0.5米,現表面剝落較嚴重。

南窟為方形,長、寬各約3.5米,刻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及力士像。北窟位置約高於中、南兩窟2米,循石級可上,有南、北兩小室,北小室雕刻同于南窟,南小室均為浮雕,佛像兩旁雕有弟子、菩薩、供養人及天王像。

後召廟石窟寺規模雖不大,但其中圓雕、半圓雕、半浮雕、浮雕等雕鑿手法俱全,風格渾厚粗獷,特別是那些頭戴冠帽、足著長靴的天王像,有別於佛教雕塑藝術中光頭赤足的形象,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點,尤為珍貴,是研究遼代佛教藝術、宗教思想的珍貴實物資料。


 存入<我的古蹟檔案夾>    查看<我的古蹟檔案夾>     列印     上一筆    下一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