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襄樊米公祠》 Lord Mi^s Shrine in Xiangfan

米公祠坐落在江漢中游、襄樊市古樊城西南隅的櫃子城上,它是紀念我國宋代大書來家米芾(世稱米襄陽)的祠宇,珍藏有米芾及宋、元名家大量的墨蹟石刻,十分珍貴。祠宇系清代重建,坐北朝南,青磚灰瓦,素壁雕牆,褐柱欞,古樸淡雅,雲樹點點,恰恰如一幅天然“米點山水”畫卷鑲嵌在漢水北岸。

據《襄陽縣誌》載:米公祠在樊城朝覲門內,祀宋知淮陽軍米芾,祠前有墩,中為衢路。清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高茂選建橋於墩令與祠接,下作券門,以通行路,築亭墩上曰“面墩亭”,又得公墨蹟勒石,今祠中存石刻四十五方。祠前左有明陳繼儒所撰《志林序》碑,碑陰刻“淨名齋記”;右有清禦史邵嗣堯所撰《撰碑記》碑,碑陰刻《西園雜集記》,券門內外有米氏故里新舊兩碑。清乾隆年間,同知王正功改面墩亭曰“潔亭”,以表公志。清同治三年(1864年)毀于火,同治五年(1866年)知府方大堤勸官紳捐資修復。在米公祠內,有一塊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寶晉齋》石刻,記述了米公祠的興衰。

米公祠現存建築有潔亭,拜殿、寶晉齋等。拜殿是整個祠宇的標誌性建築,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新建造,硬山牌樓式,面闊三間(明間寬4.1米,梢間寬3.75米,進深7米)。前面牆上中央聳起四柱三間的瓦作牌樓,造型很有地方風味,如浮柱下的金瓜磴、龍門枋上的二龍戲珠和漁樵耕讀、龍形番花雀替、鳳凰梧桐墜花博風、獸形墊花板、卷棚上的回紋花罩、兩扇形匾框及米芾所癖好的“奇峰、怪石”等。門臉的裝飾性極強,上面佈滿了脊吻、垂獸、鳳鳥、魚尾、獸頭人面等雕飾。牌樓大脊正中還安置了“子牙樓”,在“子牙樓”下麵、垂脊下口的托泥當溝、遮朽下首的抱角、四柱的頂端,都有不同形態的獸面。總之,整個造型豐富多彩。

寶晉齋(米芾書齋)是米公祠的核心建築,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為兩進一院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平面呈四合院形式,中間有一天井。明間梁架為抬梁式,兩山為穿鬥式。墀頭似南方的馬頭牆,卻取鳳頭形象,墀頭平起,正面呈“介”字形,上為花透空脊,前端亦堆造鳳鳥。外壁素淨,簷口下端用青白相間的卷棚拱帶和牙形紅色封簷板略施點綴,顯得非常協調清雅。

襄樊位居南北交匯之地,建築風貌既有南方的秀雅,又兼北方的渾厚。民間的硬山式建築,造型工藝甚有特點,許多裝飾件如牆面的浮雕、墀頭、花脊等,都是靠匠師的雙手捏作而成,建築的表層構件實際上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作品。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