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Database error: your query error
MySQL Error: 1030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平武報恩寺》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四川 || 古蹟的類型分類 > 寺廟

平武報恩寺

報恩寺坐落于平武縣城內箭樓山南麓、涪江北岸的蟠龍壩上。

報恩寺始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至正統十一年(1446年)時完成主體工程,至天順四年(1460年)方最後完工。該寺為明代鎮守平武的土官合事王璽、王父子建造。報恩寺自建成之後,基本上沒有遭受過破壞,仍保持著當時的原貌。

報恩寺現在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屬於當時寺院部分的實際建築面積達35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群背西向東,面對日出,視野開闊。佈局合理,三進院落對稱地坐落在長達300余米的中軸線上,呈現出大氣磅礴的景象。報恩寺主要建築物的分佈情況如下。

山門前為一面積達1.3萬多平方米的草坪廣場,正中分佈著一對高約7米的花崗石經幢,上面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經幢之北、廣場之上為青石條砌成的四組共兩層的臺階。臺階之上為立於須彌座上的左、右二石獅,形象威猛而生動。

山門面闊五間24.25米,進深9.5米,殿高8.66米,為單簷懸山式建築。山門的兩側各輔以八字牆,山門的內外塑有四大金剛。

進山門後即進入一進院落。院落的正中是三座平行並列、做工精細的石拱橋。橋右側是小巧玲瓏的范公井與井亭。亭右為鐘樓,高13米,平面為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總面積152平方米,為十六柱重簷歇山式建築。樓上懸鐘兩口,鐘上鑄滿銘文。在院落北邊的左右兩側立有石碑兩座。拱橋之北、臺階之上為天王殿。

天王殿高13米,面闊五間24.94米,進深兩間10.08米,總面積達251.4平方米。殿內塑有四大天王,其造型極為生動。院落的正中為左、右二拜台,拜台之左為華嚴殿,高16.35米,面闊三間20.5米,進深三間18米,總面積為369平方米,為十六柱重簷歇山式建築。殿正中有轉輪藏(俗稱星辰車)一座,高11米,直徑7米,占地面積22.06平方米,外觀為八棱形,共七層。轉輪藏做工精細,實為國內罕見。在轉輪藏四周四根巨大的木柱上盤旋著四條金色蟠龍。

華嚴殿的對面是大悲殿,其建築結構與形制皆與華嚴殿基本相同。殿內有由整根楠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觀音立像。觀音一頭四面,頭頂上重疊著三個小頭像。在殿內的壁上塑有反映觀音生平事蹟的《香山壁記》。

二進院落是一非常完整而典型的四合院,中心建築是大雄寶殿,殿高19.56米,面寬五間28.36米,進深四間20.14米,總面積為571.74平方米,為重簷歇山式建築。殿內塑佛像三尊,佛像之前供有九龍牌位與像。在三尊佛像背面,有面積達125.3平方米的大型壁畫。殿內的壁上繪有“十二圓覺”壁畫。

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兩側各有斜走廊一座,與兩邊的回廊相連。斜走廊俗稱“四不挨”,因建築不用釘栓,不立平地,上下左右不依不靠而得名,被歎為建築史上的絕世奇觀。

大雄寶殿之後,為報恩寺的第三進院落。院落正中有左、右對稱的兩個造型別致的碑亭,為十六柱重簷八角攢尖頂式建築。亭台之上,有各重萬餘斤的由花崗石精雕而成的石龜,上立兩座巨型石碑。

兩碑亭之北為萬佛閣。閣高24米,二層樓,三重簷,五開間24.74米,進深三間17.07米,總面積為422.3平方米。萬佛閣是報恩寺中最高、最大、裝飾華麗、氣勢雄偉、外形壯觀的建築物。萬佛閣的底層塑如來講經說法像一尊,左、右各為十大弟子,皆造型生動,姿態各異。在萬佛閣的樓上有楠木雕成的佛像七尊。在樓上下的壁上,繪滿了精美的壁畫,人物畫像的高度達3米。

在報恩寺第二、三兩進院落的左右兩側,對稱地分佈著共計三十四間的回廊,其間塑有羅漢群像,壁上繪有“釋迦源流圖”壁畫。

報恩寺用料精良,整個寺院的建築與木雕皆用本地所產的優質楠木,對石料的使用也很講究,碑石、護欄、臺階、地板等多選用紋理細密的青石,石獅與石龜則用堅硬的花崗石。報恩寺的建築技術也十分精湛,全寺僅斗栱就用了近3千朵之多,種類多達四十八種,被建築學家譽為“斗栱博物館”。報恩寺集各種古典傳統藝術之大成,無論是泥塑還是木雕,無論是銘文還是壁畫、書法、石刻、彩繪等,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品位。


 存入<我的古蹟檔案夾>    查看<我的古蹟檔案夾>     列印     上一筆    下一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