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名家名作精選
*方與圓:中國人對天地的看法
*內與外:中國人對自然的看法
*正與邪:中國人環境的價值觀
*新與舊:中國人對環境的時間觀
*色與空:中國人對環境的感受
*漫談中國人的環境觀
※ 作者
生於山東省日照縣皋陸鎮,1952年考取台南工學院建築系...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
內與外:中國人對自然的看法  
‧所屬專欄= 名家名作精選

內與外:中國人對自然的看法 

我國在風水術中及一般基地選擇中的「相地」,乃是一種對自然環境系統的解釋。通過這種解釋,使自然環境中的多樣的形態,與我們心目中的自然秩序連結起來。因此,自然的秩序與理念的秩序就重合了。然而以自然主義者的眼光看來,中國人觀念中的天地是與自然中的天地不合的。到此,讓我們看看: 

也許由於我國在繪畫藝術上有極大的成就,而我國的美術實際上可用山水畫來概括之,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國人是「愛好自然」、「師法自然」的。在環境藝術中,我國的庭園尤以「自然」聞名,不但使得18世紀以來的歐西人士產生了嚮往,即使我國一些建築界人士常常把造園美術看做中國建築藝術的核心而加以誇張,從而大大的強解、誤解了庭園的「自然」精神。 

要了解我國人對自然的看法,不能單看「自然」二字。我們要知道在思想的源流上,儒、道兩家對自然的看法,以及這兩種看法怎樣為我們後世勉強的匯合在一起。 

老實說,要深刻的解說這個問題,已經不是我的粗淺的知識所能勝任的了。可是大體說來,我們使用習慣上的方外的觀念,與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圓、方的觀念對照起來看,大約可以得到一種基本的了解。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的指「世外」,而宗教界稱未出家的信徒為「方士」,很顯然,這個方框代表著人世。它不但代表了暗示著人為的居住環境,同時表示在此環境中所必具的行為規範。這個方框的外面,是我們不能控制的自然現象。 

也許我過份的牽強附會了。我老覺得使用圓形代表道家的空間思想,用方代表儒家的空間觀念,是一個很方便的辦法。儒家以方為世在歷史上是有憑據的。井田之制是一種方形的觀念,周禮王城之制也是一種方形的觀念。道家據我所了解,並沒有清楚的幾何形的象徵,但後世所提出的太極的觀念,是大自然渾然一元的想法,可以圓形的意象來設想。 

根據這一種了解,我們對自然沒有恐懼感,世內世外表示我們對不同的行為法則的看法。自然界,具體的說是外界的環境是反應一種無拘無束的人生觀。由於對方內、方外觀分得十分清楚,中國人接受了自然環境為一種不加裝點的,較高層次的秩序。 

當然,真正的自然環境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祥和近人。對自然美的欣賞需要高度的修養,而且必須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實的自然界所加予人類生存上的壓迫與威脅。 

田園詩人與山水畫家是負責造成這種精神化的自然意象。在他們的筆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人之所以可能飄然而去者,乃因俗世之中一些責任的牽連,乃因人人所不能看破的一些人間之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名利與情操。自然,借著後世佛、道出世的觀念的幫助,與現世的文明生活環境,不但構成了對比,而且顯然的形成兩極端,使我國的知識份子徘徊其間,時時有不知所措之感。 

中國讀書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內外取一個平衡點,亦即所謂「方圓之間」。用一句普通話來解釋,就是既通人情,又達天理。在世上做一個規規矩矩、順遂世情的人,又能悠遊於山林之間,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養性,因而能知天命。故這話也可說為「天人之際」。 

努力達到這樣的實質生活環境是傳統知識份子的目標。可是這種自然觀對環境的創造有什麼直接關係呢?其結果在我看來,是臆造的自然。因為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賞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見南山」忘卻窮困潦倒的人究竟是不多的。大體說來,真正把大自然的環境當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內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戀的現實。在若干世紀的傳統之中,文學、藝術所描述的自然環境逐漸代替了真實的自然環境,除了真正具有出世勇氣的人能為僧為道者外,大部份的中國念書人只能滿足於方內的方外感。事實上很多僧人道者所居之名剎大寺常常也是建造於都城之中,或散處於人世之間。方外者對大多數人而言,乃是不受約束的不必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並不真正意味著處於大自然中的生活。 

我國的園林藝術就是在這種矛盾的心境下的產物,自從晉以來就有些記載著達官貴人經營園圃的故事。依理說,他們應該走出城外,結竹籬茅舍於山水之間的,但他們寧斥鉅資造園。自他們的想像中建造一個自然景色的抄本,其目的顯然是可兼有俗世生活與自然情趣。因此,園林藝術的開始就暗示著宮廷園林的走向。 

結果是甚麼呢?我國人自己塑造的自然,與宮廷富麗的人為環境連結在一起,成為一種很奇特的貴族意味濃厚的空間藝術。自然環境不但被掌握在畫家的想像之中,而且被建築物穿插著。至於所謂「自然」的本身,變成一些材料,水、石、花、木,按著詩人畫家的想像力組織起來,後來則按一定的公式安排起來。 

所以明、清以來中國人心目中的自然,成為自然中的素材。大家對石頭很有考究,對花很考究,對樹木很考究。其結果是堆積自然素材,失去自然情趣。這也難怪,試想除了皇家以外,誰能在自己的院子裡再建山、水畫裡表現的自然? 

悖棄了自然的精神之後,我覺得中國人的自然觀可用方孔中看世界來比喻。失掉了沒有畫框而能欣賞自然的能力。用幾何來表示,可以說是方內之圓。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