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色與空:中國人對環境的感受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色與空:中國人對環境的感受 ‧所屬專欄= 名家名作精選 自新年喜氣洋洋的氣氛,我們很快就可想像到中國人對實質環境感受的性質。在這裡,我姑且把這種感受的討論限制在色彩方面,因為色感是對表面的感受,是最能說明國人的環境觀的。 很奇特的是中國人對色度的感受與其他方面一樣 有很明確的二分的傾向。在方內的世界,我們對色彩的要求是誇張的與激動的。對於顏色,我們要求鮮麗。很多年前,日人伊東忠太就討論中國人的色感,提到我們喜歡強烈的原色,日本人則比較喜歡自然與清淡的顏色。 當然伊東忠太所看到的,只是我國宮廷與民間建築與裝飾的實質。他是外國人,他不會通過抽象的表達在士人思想中的理念做為對中國人色感的判斷根據。自這個角度看,他至少比中國的讀書人少了一層有色的眼睛。我國的讀書人在面對理念中的自然時,環境是沒有色彩的,是黑白的。是比日本人的清淡的色感更沒有顏色的。 自傳統士人對自然的觀察所表達的色感,可以用一個「空」字來說明。「空靈」是這一情態的形容辭,也是藝術最高的境界。在我國士人藝術的主體──山水畫上,這一點表現得最清楚。畫家不但使用以黑白為色的墨渲染畫面,使筆到處有一片飄忽不實之感,而且在後期,使用了大量的露白,實際上等於用「空」來表示「存在」。 很極端的說,空是一無所有,一種使人不產生感受的環境。這種理想表現出來就是「平淡」。可惜這理想並沒有真正發揮在國人實質環境的建造上,我們幾乎舉不出甚麼實例來說明這一精神的存在。 在這實質與理想的兩個極端之間,我們沒有調和的中國的色感地帶。這一點在以中庸為標榜的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所以在傳統的我國環境中,沒有「和諧」的色調系統。我們的色彩美主要在原色間的對比上,在黑白與原色的對比上。前者如宮殿的色調,後者如我國人所喜愛的紅與黑的關係。在新建築的時代,建築師如布魯爾(Marcel Breuer, 1902-81)的色彩手法在觀念上是中國的。我們不喜歡重疊原色時所造成的關係。在方內的世界裡,我們對色彩的要求是有很多象徵性的意義的。比如顏色與社會的階級制度自周代以來就定下了。自是而後雖有更改,但制度是森嚴的。大體說來,不管制度怎麼變,強烈而具刺激性的顏色的傳統基礎,使用對比的原色,使得我們的建築在華麗的感受上超過西方任何時代的宮殿。 色彩的象徵性表現在民間的是幸福與災禍。比如紅色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顏色,但不是因為它代表血液,或火燄,而是紅乃幸福的、歡樂的象徵。鮮麗的紅表示這種幸福感的純度,因此中間色就沒有存在的地位了。直到今天,我國人對顏色的感受還不是純視覺的。 |
||||||||||||||
|